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以茶为物质媒介,融合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而形成的茶艺理论体系。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静、乐、真”。和谐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核心,宁静是实践中国茶道的必由之路,快乐是中国茶道实践中的精神感受,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我想重点谈谈中国茶道、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在茶道中,既包含了儒家“知德、知物、报国、穷富”的思想,又包含了道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守真育真”的哲学,还包含了佛教“茶禅一味、佛性自正、兼爱万物、自然成佛”的道理。可以说,茶道就是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走向身体,实现开悟。茶道之论,浅如“只是烧水泡茶,深如”思千年,学三教,观千里。在茶道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平淳朴、崇尚自然、返老还童、享受生活、追求真理的民族人格。茶学者普遍认为,人在功利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浮躁、懒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是人寻求回归平和、宁静、振作的心理需要。当前,中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也值得进行经济体制转型。人们深刻体验到了激烈的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人际间的疏离,回归人性的冲动尤为迫切。茶是节俭、纯净、宁静、和谐的,符合这种心理需求。因此,“茶道”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社会情境中人们的精神渴望,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的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息地”:茶香浮动,克制奢侈,洗涤心灵,提神醒脑,消除情感缺失,自我融合,人际关系和谐。
中国古代名茶在今天不下六七百种,因其品质精美,花色品种丰富,堪称天下第一。根据现代科学,茶叶中含有600多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因、脂多糖、十多种维生素等。它营养丰富,能调节生理机能,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理作用。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概括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醒脑、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脂、泻气、利尿、止泻、祛痰、畏风解表、健齿。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延伸了喝茶防治人类疾病的功效,如预防糖尿病、降低血压、预防癌症等。茶,可以说是具有“德载物”的性质。道在器中,道在器中。茶本身丰富的内涵,使茶与道融合升华,这和“文以载道”是一样的,茶以载道,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具有清新、淡雅、飘逸的天然特质。可以安神养心,有助于陶冶情操,排除杂念,陶冶身心。这符合东方哲学的“宁静致远”,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中国历代的名人、文人、商人、官员以及佛道人士都以敬茶为荣,尤其是
中国人不太好说话,在中国的美食和玩乐活动中唯一能升华为“道”的就是茶道。茶道起源于中国。唐朝以前,中国人最早把喝茶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经记载了:“茶与茶久服,使人有力而快乐。唐《茶经?一之源》 :“茶是用的,味寒,是喝的。是践行节俭美德的最佳人选。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守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与修道之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和饮茶的方式,即备茶的技巧、规范和饮用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一种哲学的、本体的、道家的世界人生境界。也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饮茶活动中蕴含着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将哲学、伦理、道德融入茶事活动。“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泡茶、品茶、喝茶,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仪、品味人生、参禅悟道、精神享受、人格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追求的是超越与和谐的有机统一。人的存在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的。现实中的人努力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解放和解放自己的身心,宣泄和升华自己的情感。首先,茶道追求的是空、静、玄的理念,通过直观的理解,实现对生命和功利的精神超越。
中国的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的精华。“陆羽,一生墨家,几代茶仙,受儒、道、佛三家影响,能够将他们的思想融入茶学理论。将诸子精华与唐代文化特色相结合,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开创了中国茶道精神。在陆羽的作品中,喝茶不像煮肉或煮粥,而是物性与人性的结合。喝茶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一个精神修养的过程,一个直观认识的过程。它强调节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茶性人格。茶圣陆羽在1200多年前就全面倡导和推行了饮茶法,使饮者能够细细体味茶的自然特质;在饮茶中,与谈天、赏花、赏月、弹琴、吟诗、连词相结合,旨在营造一种清雅飘逸的饮茶意境。宋徽宗赵霁是个茶迷。他认为茶的香、味能使人闲适、清静、有趣:“茶若物,善于福建之美味、中山之精神、四川之精神,消滞而通祥和,则可以知之。中则闲适清净,韵高幽静。
“入儒、出道、脱佛,儒道佛杂糅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的生态平衡。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主导着其社会和伦理观念。而道家、佛家所推崇的以自我精神解放为核心的安逸的人生哲学,以及如野鹤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宁静、空灵、无忧无虑的心理境界,对文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穿透力。他们以老庄哲学和禅宗为基础,寻求精神上的超越和解放,通过品茶、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的方法来深化修身,以克制和宽容来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情感和心理的和谐稳定。内心的清明和心灵的空虚。一颗清澈的心和很少的欲望会在优雅和慷慨中表现出来
在茶道中,静与美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古往今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儒生,都是以“静”作为修习茶道的不二法门,殊途同归。因为静是明的,静是空的,静可以豁达,静可以克制,静可以隐,静可以洞察明澈,是细致入微的。可以说:“要想达到茶道的神秘境界,除了静字,别无妙法。道教安静?儒教安静?佛教比较平和。正是通过茶,中国茶道创造了一个和平的气氛和和谐。飘渺舒静的心情?当茶的清香悄悄浸润你心与心的每一个角落?等等?你的心会在空虚中显得空虚,你的灵会在那里?静态升华提纯?你会去吗?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次神秘的会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鲁通在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润喉,两碗寂寞。三碗寻干肠,才五千卷字。四碗清汗,一生委屈,到毛孔。五碗筋骨清,六碗仙丹清。七碗吃不完,只两腋窝凉风。”五千字”指老子的五千字《道德经》。三碗茶,唯道德,和焦然的“三饮得道德”是一样的。四碗茶,是非都没了。五碗筋骨清,六碗仙,七碗仙。”《七碗茶》详细描述了对茶道的直观体验的细节,其中蕴含着庄子和道家的混同于我、顺应自然、超越生命、完全开悟的精神。“七碗茶传世,所以陆通与刘玉齐名。
“和谐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核心,是儒释道的共同哲学。阴阳和谐,五行和谐共生,和为中庸,和为天人合一。茶道的和谐实际上是中国儒、释、道三教杂糅思想的具体体现,即“以儒治天下,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而中国的茶道,就是通过品茶的过程,引导个人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从而达到和谐与快乐。陆羽在《茶经》中指出,每一种茶都有九难的“制、辨、器、火、水、焙、整、煮、饮”,所以茶活动是一个综合协调“茶、水、器、火、环境诸要素”的复杂过程;再者,空气炉是用“金”加铁铸造而成的;从“地球”放置在地面上;炉子里燃烧的木炭来自“木头,而燃烧的木炭来自”火;用“水”在炉子上煮的茶汤。泡茶的过程是火、水、土、水五行相互作用,在金木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儒家是中国茶道思想的主体,是支撑其他学派的纲领。儒家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这是茶的本性。儒家思想将“中庸之道”和“仁义礼义”引入中国茶道,倡导在饮茶过程中沟通思想,营造和谐气氛,增进相互友谊。喝茶可以更多的自省、自省,清醒的看待自己,认识别人。每次自省的结果都是加强了解,促进和谐,加强友谊。在儒家眼里,和为中庸,和为礼,和为礼,和为一切恰到好处,即使没有过错。儒家对和谐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辣和谐,掌握适度之美,有度有缓”。待客是“奉茶为礼,尊长辈”的礼节,备茶是亲情的表达。在喝茶的过程中,说明喝了好茶才能知道深浅,佩服这是中英之间的礼貌。在饮茶的环境和心境方面,表现为“静远幽逸的俭德之旅”。
禅宗作为中国化、简单化、世俗化的佛教,也创造了饮茶文化的精神意境。所谓“茶禅一味”,就是茶道精神与禅相通。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禅宗强调的是自我认识,“不写,不教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所谓“见性明,主张无有,无有,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教人心胸开阔,而茶能使人心平气和,不乱不烦,有情趣,却又有节制。佛教提倡打坐和喝茶。所以,僧人不仅仅是饮茶止眠,更是通过营造饮茶的意境,将禅宗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在一起。茶文化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尚向佛敬茶,以茶待客,以茶喂人,以茶宴代替酒宴。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重的茶道,尤其是在佛教节日或重要仪式上,举行大规模的茶宴。唐代的一些寺院还可以为官员、官吏设置佛教茶宴,欢迎各界亲友。在宋代建造的寺庙中,当朝廷给予秦湘、张西和乐器时,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经常采用盛大的茶道来庆祝。日本茶道是“和、清、静、寂”的精神,以禅为魂。
唐代著名诗人皎然在他的《三饮诗》中生动地展现了禅宗、诗学和儒家思想的三位一体。“饮涤困倦,感爽满天,既除困倦,又得天地之清爽空灵。”再饮我灵,忽如雨尘,你心宁静,这就是佛心。饮茶就是“清我之灵,与禅定的思想相通,从而达到‘为佛所迷,为佛所悟’的境界。”三杯酒下肚,你就明白了。为什么需要煞费苦心地破除烦恼,实现自悟以来“禅定与”的禅学主题?皎然把这种精神融入了中国茶道。道教和佛教将“静”的思想溶于茶中,希望通过饮茶将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通过饮茶寻求一种优美的节奏和精神的开悟,这与禅宗思想是一致的。但这与印度佛教相去甚远。在印度佛教看来,此生永远不会解脱。天堂是出路。当然,喝茶是无济于事的。而中国的禅宗主张“顿悟”,大觉,茶中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喝茶就能得到开悟,茶中有道,佛与茶就相通了,佛与茶就有了相通之处。儒家在仕途沉浮中以茶陶冶自己超然的品质,道家则在茶中寻求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三位学者在茶中找到了寻求“宁静、开放、清晰和理性”的共识。
茶道的现实意义
是集茶色、香、味、形四美于一身的东西,符合人们追求真善美、超越的精神。茶道的“和、静、洁、俭”精神正好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现代社会弘扬茶道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千年道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冲击下被彻底否定。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日益增多,天地与人性和谐共处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机遇和危机前所未有,人类生存处于尖锐矛盾之中。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了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积累了超过前几个世纪总和的物质财富,展现了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类的异化程度日益加剧,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物质力量已经到了可以瞬间毁灭人类的程度,这就是“外部危机;同时,现代文明形成的各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残人的心灵,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背离他的真正目的”,阻碍人的成长,这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因此,追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人类的使命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掌握世界。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意义上,物质增长不是进步的目的,而只是未来进步的前提。通过这种手段的运用,人类可以在精神上主宰自己,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茶道中蕴含的超越、和谐、节俭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和谐,即寻求经济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持新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即从根深蒂固的动物性、占有性、片面的生存观升级到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类生存观,从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和调节的机制和效果,从而达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并保持同步。我们应该把当前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后代能够继续发展,安居乐业。
一些理性主义者认为茶道以直觉理解为认知手段,不符合逻辑推理,不理性,应该摒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何合理协调人类和社会发展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中西方传统文化表达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问题也是许多争议和误解的主题。特别是长期以来,mainland China学术界表现出推崇理性主义,轻视甚至否定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倾向。似乎只有理性主义才是真善美的创造者,非理性主义只能产生假、丑、恶。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无论是个体的思维还是人类的思维,虽然在具体过程中存在着以理性或非理性为主导的倾向,但两者在整个思维过程和思维本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理性和非理性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把近代中国的落后简单地归结为非理性主义是荒谬的。我们知道,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并没有让西方中世纪熠熠生辉,而中国的非理性传统却让中国创造了中世纪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理性和非理性不存在孰高孰低的价值区分。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理性和非理性缺一不可,不可替代。在西方,从近代到现代,理性主义被过分强调,出现了理性异化。如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使科学技术反过来支配人,压制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出现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等非理性思潮的兴起,至今仍方兴未艾。这也有力地证明了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可替代的。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如地球的容量可以容纳,所以一个绅士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美德,以肩负起世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不仅需要勇猛、刚健、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更需要温柔、恬静、闲适、节俭、脱俗的女性特质。阴阳结合,刚柔并济,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酒为阳,饮助傲气,茶为阴,茶味淡雅。一侠一隐,一暖一静,所以茶对于人性的完善有着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