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最早见于《随见录》,此书已消失,散见于各种书籍。碧春的确切记载是清朝的英魁《柳南续笔》。但是西山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朱《吴郡图经续记》宋云:洞庭山出佳茶,老茶进贡。洞庭山经云长洲县产的茶,味道和锦州的一样。近年来,山僧特别擅长制茶,称为水月茶。也以庭院命名,吴人颇贵。陈继儒《太平清话》:茶叶产于洞庭山小青坞,唐宋时进贡,其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馆。小绿茶(又名肖春茶),以水月寺命名为水月茶,是宋成的贡品,世界闻名。水月寺也叫水月贡茶馆。水月茶的名声吸引了茶圣的陆羽。
唐元二年(公元761年),鲁豫初访苏,游虎丘,探剑池,品石泉为天下第三泉(第五泉)。唐太宗五年至唐太宗十年,五年间鲁豫经常去苏城。同时,对洞庭东、西山的茶事进行了考察。诗皎然《访陆处士羽》诗云:太湖东西路,乌珠古山前。你看不到的,你看不到。他去山喝春茶吗?哪里来的春天?是莫沧浪,长渔船。陆羽把洞庭茶花写成《茶经》。《茶经》八出云:浙西,上有湖州,下有常州二,宣州、杭州、霍州。润州、苏州又下来了。到了唐代,水月茶虽然有名,但真正被吴人看重的,还是在宋代被选为贡品。北宋李宗阁《吴郡图经》、音乐史《太平环宇记》有记载。
宋代的水月茶是饼茶,与今天的碧螺春不同,碧螺春蜷成一团,披着一层皮毛。茶界说水月茶是碧螺春的前身。王铭郝《姑苏志》云:茶。出了吴县西山,那些在谷雨前采摘、烘焙出极其精细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售,竞相涨价,以雨为贵。明代出现了炒绿茶,水月茶的形状变得细长,类似于现代的碧螺春。碧春独特的螺旋造型,据说是明代水月寺的一位高僧,灵感来源于佛像上的螺旋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