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也是古茶园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布朗山的方圆超过1000平方公里。布朗山村包括班章、老满峨、满新龙村,其中最古老的老满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白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住在布朗山。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制作和饮用茶叶的人。
地理位置
善不郎族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东经99 56 \'-100 41 \',北纬21 28 \'-22 28 \'。东与景洪市大勐龙镇接壤,南、西与缅甸接壤,全长70.1公里,西北与罗达镇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与勐混镇接壤。全乡总面积1016.34平方公里。农村东西长约38公里,南北长约28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人。乡政府驻地孟昂海拔1220米,距县城91公里。
地形学
该乡地处山区,丘陵起伏,山谷纵横交错,平均海拔1216米。最高处是北部的三多山,海拔2082米,有13平方公里的方形花园。孤峰高耸,从布朗山的整个区域都可以看到,布朗山是南部山脉最高的山。南部山脉起于三多山,经广帕卡、纠相、纠老桑向南,贯穿中缅边境的瞭望山。
布朗希尔
事情的两个部分。最低点在西南面的南沮河和南兰河的交汇处,海拔535米。东北高,西南低。主要山脊有三多山、南崖套山、邦加山、王台山、广三边山、兴岗雷山、特邦东山、雷连地法山、诺米塔山、农格山、嘎拉阿波托山等。
气候
布朗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74mm,年平均气温1821。一年四季基本没有霜冻或有短时间的霜冻。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最大蒸发量出现在3月和4月,最小蒸发量出现在11月和12月。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冬春多雾,夏季多雨,日照只有1782小时和2323小时。秋季受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气流控制,冬春季受来自印度半岛的干暖西风气流控制。此外,北方还有哀牢山、无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凉部,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布朗山位于中山山脉,绝对高度10002200米,相对高差5001000米,形成明显的立体气候。适合农作物和经济树木的生长。境内的曼东、国和、来干、马麦和梁杰地区气温较高,适合种植热带作物。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普洱茶中的茶山传说。褐山茶是最著名的“班章王”,其苦味和布朗门一样浓烈,所以班章茶的霸气一直是普洱茶中的最高追求。
布朗镇
布朗山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2000多年前,普人最早定居于此,名曰“普蛮山”。当时古曼桑和曼馨在车上属于宣传安慰书记,其余属于孟混土司。根据宗族,它被称为布朗山。1950年为萌萌杂居区,1953年设立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1958年设在布朗山地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设布朗公社,1984年设布朗公社,1987年设布朗山布朗乡。位于县南部山区,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距县政府91公里。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1.6万。有几条路通往县政府。辖勐昂、南温、郭曼、梁杰、班章、芒东、满桑、张家等9个行政村。农作物主要是旱稻和玉米,产甘蔗、茶叶、南药和水果。草原辽阔,适合发展畜牧业。森林茂密,出产木材。布朗族信仰佛教。布朗山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历代称为“普满”、“普仁”。解放后,国家将“普满”改为布朗族。[3]2009年,全乡辖7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63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为4,126户,总人口为19,014人,其中18,619人为家庭所有。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4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4元。
社会风俗习惯
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佛寺是布朗族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人们接受传统教育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布朗族男子从七八岁到十一二岁都要在佛寺出家。在佛的指导下,学习傣语和简单的佛经,系统学习佳能的教义。这种教育仅限于男性,少部分聪明的布朗族女性通过听佛教诵经、听讲笔记、在宗教活动中做佛事等方式,学习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浅薄的傣语。
布朗族善歌善舞,有着丰富的民歌和舞蹈文化。传统音乐分为四类:索、笙、宰、跳棋。民间舞分为歌舞、鼓舞、武舞等。
布朗族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开节、闭节等。每当有节日,他们都会聚集在固定的活动场所,用歌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布朗茶山
居住在这里的布朗族,即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在茫茫群山中建造村落,共同生活。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山里有几个村子,比如班章、老满娥、满新龙。国内有学者考证,布朗山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人类消费的第一片茶叶是当地居民的祖先采摘的。据专家考证,布朗山的人是古代白普族的后裔,具体包括今天的布朗、佤族、德昂族等民族。历史上,白普族曾经南迁,在中南半岛建立了以吴哥窟为代表的前所未有的文明。与这些出国的先人相反,留在国内的布朗、德昂族等民族直到民国时期还在密林中。他们在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离开云南,远离外界的召唤。所以可以说,布朗山的居民是云南土生土长的土著,是真正云南人的根。也许正是因为这千年的隐居,千年的隐居,布朗山的人们才与自然紧密相连。在这里,他们吃着上百种草药,品尝着各种风味,将无数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收集到他们的杯杯里。山里的稀世珍宝变成了健康的营养。其中,茶首先被布朗山的人们驯化、种植和享用。
茶山每亩200多株,少则2030株,管理粗放。除了每年12次草,茶农不进行茶枝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让茶树自行生长。所以茶树分枝高,产量低。解放后,乡政府组织对老茶园进行了改造。同时,组织利用荒山开辟新茶园,积极推广茶叶种植新技术。1982年,茶园承包到产后,实行家庭生产经营。茶叶逐渐成为布朗山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新茶园发展速度加快。1988年至1990年,勐海茶厂先后在布朗山板掌村开辟了200亩茶园,并开始采用无性育苗繁殖(扦插)技术。1992年以后,市委书记杨把发展茶叶列为茶山脱贫的重要举措。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生态种茶已经成为布朗山布朗族的重要产业。2004年后,褐山茶价格上涨,成为农民脱贫的主要产业。2008年,全乡茶叶总面积28005亩,产量4649公斤,茶产业收入1000多万元。
棕色山茶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态茶,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因此受到全国各地朋友的喜爱。很多普洱茶商看中褐山优质的自然生态条件,吸取其精华,为爱茶人士提供醇香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