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功夫红茶是福建三大功夫红茶之一。它产于福建福鼎县太姥山的柏林和虎林一带,属于洪敏功夫。
历史渊源
功夫红茶起源于福鼎柏林,功夫红茶的制作工艺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年间(1759年)任福宁知府巴丽编《福宁府志》年:“茶,县政皆有,以福鼎百林为上”。可见,至少在清乾隆时期,白林以产茶闻名,受到地方官员的关注,载入史册。福鼎早在唐代就有种植茶叶的史料记载。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考证,这里的“白茶山”是指作为白茶产地的福鼎,主要分布在柏林、店头、攀西、成勋、店下、铜山等地。其中,柏林、盘溪、店头是福鼎三大茶叶产区。自清代以来,以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为原料生产红茶,取名“柏林功夫”,名扬四海,远销东南亚和西欧各国。
区域环境
柏林镇是柏林功夫的主要产地,位于福鼎市中部。该地块与店头、盘溪、店下、秦屿、乍阳、柘荣县等乡镇相邻。水路主要通往八尺门内海。柏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条件揭示了功夫红茶的历史背景。在朱廷光先生(1917-2004)撰写的《白琳后岐商港前景在望》号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白林的功夫红茶灿烂风光。茶是柏林的特产。每到春节,必有泉州、厦门的客商叫“南邦”,广州、香港的客商叫“广邦”。他们来到柏林,开了一家餐馆,和当地茶商一起泡茶。当时官方茶馆多达二十四家。当地的茶商“双春龙”、“恒和春”、“和益里”享誉海内外。
替代课程
柏林功夫经历了四个时期:兴盛之初,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又衰。从清朝到民国,是盛世。据有关记载,清光绪年间,福鼎出口红茶2万箱,每箱50斤,远销上海等地。民国初年,茶业由盛转衰,年产值不足百万元。民国中期到解放前,是由衰落走向繁荣的时期。福鼎功夫茶的主要产区柏林和丁头的茶产业非常繁荣,茶商贸易繁荣,茶馆众多。茶商从洋行或大茶行承包优质工夫茶,送到指定的港口码头,再出口到港澳和欧美等国家。在柏林,出现了许多资本雄厚的茶庄,摆脱外国茶店和洋行的控制,通过水路把功夫红茶运到营口,再运到满洲,销往苏联。从解放到六七十年代,功夫红茶盛极而衰。5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外对红茶的需求下降。70年代初,红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