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注重生活品质、热衷考古和怀旧的人,喜欢回顾80年代国产的译制电影,对里面的配音味道着迷。《王子复仇记》,《追捕》等。能随便想出几段,有点类似于老茶爱好者喝老茶,追逐有时间沉淀的稀缺茶品。他们都像追逐一件工艺品一样执着,因为需要雕琢,需要磨砺。但是,老茶是常见的。配音艺术即将消失。
这个配音过程是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而诞生的。一般来说,两种情况需要配音干预。一个是电影不能同时录制。或者演员不会使用电影中要求的语言,声音不够吸引人等等。所以他必须在电影之后的后期配音;另一个是国家或地区。从外国和其他语言地区引进电影时,需要匹配本国语言,让观众顺利观看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高质量电影,填补语言障碍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
这样,配音就可以看作是对电影声音的“再创作”,配音演员成为新的创作者,其自身素质非常重要,比如对人物的理解、情绪的平衡、音色的控制等。好莱坞经典音乐剧《雨中曲》揭示幕后配音的重要性。周星驰在内地享有盛誉,各种经典台词如滔滔江水,与台湾省著名声优石班瑜先生的普通话配音密切相关。对80后童年记忆犹新的《聪明的一休》、《机器猫》、《加里森敢死队》等外国动画片、电视剧,都沾着配音的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是文化大爆炸的饥渴期。现代小说、现代艺术、现代诗歌、现代音乐和象征现代主义电影的“第五代”相继崛起,像从梦中醒来的年轻艺术家。为了赶上世界潮流,他们竭力吸收各种现代文化思想。中国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印度等世界各国引进了数百部优秀电影,题材多样,语言丰富。陈旭、黎姿、曹磊、童、胡韩庆、尚华、沈小倩、丁建华、乔震等著名配音演员。一度成为决定翻译电影成败的标杆人物。
80年代来得匆忙,去得也匆忙。90年代的翻译和制作高峰戛然而止。这时候大家的品味都提高了,都喜欢看原声。随着新世纪互联网的普及,看电影成为全球同步,各种外语人才的大规模涌现,使得各种语言的民间字幕组风起云涌,配音彻底走进了死胡同。说真的,配音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再完美的配音,也是代别人再加工再加工的二次创作。有一股外国人说中文带口音的怪味。只属于启蒙时代饥渴的观众,无法与原声相比,难以与时俱进。配音对于原声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痒处。虽然现在的进口片和粤语片都有普通话配音的选择,但是看看原声配乐。
配音作为一个即将失传的技术,正在成为一个小众职业。当年大明星的老配音演员的生存状况堪忧。前些年,媒体报道了童的身世,令人唏嘘。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有些职业具有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需要而产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亡。当我们怀念80年代的各种文化思潮时,也不免怀念当时的国片。但也抵挡不住配音这种小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