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绞泥工艺起源于唐代,称为“纹搅”。它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粘土颜色形成平面视觉效果的技术,具有丰富的纹理变化。绞泥的技术在唐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地泥技术的起源主要在山西、河南、陕西。它是用白色和褐色(或多色)的泥料交替揉合在一起,然后根据需要切成泥片贴在所制物件上,或整个装置由磨泥成型,再上釉烧制成带有磨纹的物件。绞泥技术成型难度极大,但能工巧匠却能自如地绞泥。因为方式的不同,他们创造了各种美丽的图案,至今为人们所喜爱。
在陕西省乾县唐代义德太子李仲润墓中,出土的带地泥骑马兵马俑是用白色和褐色地泥制作的,非常精美,是唐代地泥的杰作,宋以后少见。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地泥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技术要求更加苛刻,产品更具东方神韵。
到了明代,瓷胎泥几乎绝迹,失传。而这种濒临失传的瓷器绞泥技术,如今在宜兴的紫砂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技艺娴熟。
到了清朝末年,紫砂陶器中出现了比较完善的地泥紫砂制品,形成了传统的紫砂装饰技法之一,如清中叶杨彭年国家纪念碑的笔筒,就是用两种颜色的地泥装饰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纵观绞泥技术的发展,经过几代陶工的传承和挖掘,越来越完善,形式多样。今天,用绞泥装饰的紫砂器皿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装饰形式。
紫泥地泥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紫泥经人工揉捏、压制、层压、镶嵌等方法制成。然后通过敲击泥片,切割泥片,按要求镶嵌泥片,直至铺桶,在壶体上形成不规则但自然和谐的装饰图案,如天上的云彩,雨后的彩虹。如湖光山色,沙漠般的原野等等。这些意象虽然在小壶面上呈现出虚实相生的形象,但却能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亦自然的意境,这就是紫砂地泥的装饰性。
紫砂地面泥的装饰效果有什么玄机?紫泥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同时在烧结性能上具有同步收缩性。另一方面,不同颜色的紫砂泥火候相同,保证了彩泥在高温允许范围内的正常变色效果。地面泥的泥色和配色就像画家笔下的颜料着色一样。色彩的美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审美效果,所以地泥作品的艺术效果就要经得起火的考验。把握好了,紫砂壶经过窑火的神奇变化,会越来越神奇迷人。
地泥带来的艺术效果总是震撼人心,这也让紫砂壶兼具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紫砂壶的这些价格不仅体现在它的功能性上,更体现在它内在的艺术价值上。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总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