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风格悠长;茶具精致,冲泡器精致,一招一式,魅力无穷。吴南生同志(武玉)因此写了15000字的《说潮汕工夫茶》;潮州文学大师秦牧甚至断言:“潮州茶道是中国茶道的代表。
潮汕工夫茶是汕头人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搬出一对灶、水壶、茶壶、茶杯,煮好茶,悠闲地坐着,喝着,聊着。
自清代以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潮汕饮茶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首先是遍布全城的茶叶店货架上,不再全是乌龙茶和水仙。甚至在马路边、大街小巷入口处的个体香烟摊上,店主们也常常挂上一袋袋装饰精美的“老人头(红茶)”和“云南普洱茶”,让人“偷着喝”。这种被汕头称为“动(摇)茶”的袋泡茶,目前约占全市茶叶销量的四分之一。据说这主要是因为这种茶包有很多经济的优点,特别是方便快捷。
一个晚上走访了三家,惊讶的发现他们都是做茶包的。
我第一次见到特区一家公司的经理,他用袋装泡菜和花茶招待客人。他跟我抱怨,做工夫茶太费时间,茶汁太浓容易失眠。而他在企业做经理的时候,是最不眠不休的。潮剧导演郭俊正在用正宗的宜兴紫砂茶壶冲泡参芪茶。一边赶,他一边给我宣传参芪茶的功效,可以补虚益气,润肺提神,嫩肤。最后到了一个报社编辑的家里,招待客人的是茶包。不过他的绝招是云南普洱茶冲泡菊花。咨询后才知道,有一天他去龙湖酒店吃饭,女服务员上菜前先上这种茶。
有一天晚上,拜访了三个正宗的潮汕人,吃不到一杯正宗的工夫茶,还是偶然。但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社会生活的扩大,节奏的加快。
即使是工夫茶本身,也有意想不到的事情。近年来,每年夏秋两季,海滨路的带状公园里都会有一个“功夫茶角”。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功夫茶饮用者基本都是年轻人。每当暮色开始降临,成双成对的年轻男女,或者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一起来到这里寻求一种新鲜的快感。一大早,他们就等着海堤上的个体商贩,租了一张席子和一副功夫茶具,然后躲在花木里席地而坐。火上泡茶,微风中泡一杯,啜饮慢饮。更巧的是。啜饮之间,吸蜗牛,烧鱼,嚼薄壳,啜饮啤酒,啜饮饮料;最后,让我们吃一些水晶包,饭团和其他“肚子里的东西”。他们边吃边喝,有的甚至带上录音机、吉他、小提琴,边喝边玩。他们在乎的只是就餐环境的美观和热闹的氛围,他们的物质消费换来的是精神享受。
可以说,这是一种古朴的风俗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然而却是一种新的“茶道”。这种饮茶与娱乐的和谐统一,为古老的“潮州茶道”注入了新的活力。说明汕头人的夜生活正在走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