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觉农,原名吴(1897 -1989),浙江上虞人,是近代成就最高的茶大师,被誉为当代茶圣。
吴觉农早年在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的前身)学习时,对茶叶的研究产生了兴趣。1922年,年仅二十五岁的他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叶试验场学习。他收集研究了古今中外的各种茶材,写了一篇论文《茶树原产地考》,里面有很多铁的事实。他第一个雄辩地论证茶树起源于中国,驳斥了一百多年来许多外国权威认为印度是茶叶原产地的奇怪理论。此后十余年间,他先后撰写了《中国茶叶改革方准》、《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与胡浩川合著)、《世界主要产茶国之茶业》、《中国茶叶问题》(与范合著),均以振兴中国茶业为主题。1938年,他主持翻译了美国威廉尤克斯编著的60万字巨著《茶叶全书》,最终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结束后的1949年完成。
吴觉农是一位茶叶理论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38年初,他代表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与苏联在武汉的商业代表谈判,成功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1940年,他通过自己的活动,在重庆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茶叶专业系——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系。1941年,他在福建武夷山脚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并亲自担任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觉农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他如鱼得水,大展宏图,立志复兴中国茶业。吴觉农对中国茶业的贡献,从他主编《茶经述评》就可以看出来。
五六十年代,农业出版社有意整理、注释、印刷、出版中国古代茶学书籍。谁将主持这一重要活动?出版社自然想到了吴觉农。他高兴地接手了这部大部头的作品。但他在对比一些古代茶经时发现,这些书大多是在陆羽《茶经》前后写成的,相互之间有重复,比如一个一个的整理和注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然后文革来了,就耽误了。
但吴觉农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这件事,而是忧心忡忡,忧心忡忡。他认为《茶经》这本书的内容是从现代科学发展水平来衡量的,参考文献不多。但鉴于其内容的全面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茶经》等古茶经的形式进行评论,来重温历史经验,做到古为今用。这个想法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成为可能。农业出版社得知这一想法后,颇为赞同,认为这种兼叙兼评的方法更具创新性,于是该书由吴觉农主编,书名为《茶经述评》。
1979年,吴觉农以82岁高龄主持编纂《茶经述评》。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吴老真的是精益求精,他的稿子翻译起来很轻松。起初,因为《茶经》的原文相当古老,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比较和整理其版本并研究其字符。写的时候重点看了《茶经》的笔记,后来加了一些新的评论写了初稿。吴老仔细研究后,对初稿并不满意,认为有些内容已经超出了评论范围。所以第一稿简化突出,写了第二稿。但为了反映最新的学术发现和观点,吴老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就是后来出版的第三稿。
令人钦佩的是,吴老编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自己的书房里,为了获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他不顾80岁高龄,跋山涉水,跋涉千里。例如,为了研究茶树的起源和中国的红细茶的生产,他去了四川、云南、广西、古
经过五年紧张而艰苦的工作,加上编辑们的不懈努力,《茶经述评》终于在1984年完成了。当年11月,陆为《茶经述评》作序说:后人的著述只是重复陆羽的刻板印象,鲜有新意。人们多么希望看到20世纪新茶经的诞生。这个任务现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了。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是20世纪新茶经。这本书无疑是茶学的里程碑。鲁对吴老的人品十分钦佩,故在此序中也评价道:觉农先生一生从事茶叶事业,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态度严谨,视野开阔,为人正直。如果说陆羽是茶神,那么吴觉农就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觉得他当之无愧。
1989年10月28日,吴觉农在北京病逝。去世前一个多月(9月15日),他兴致勃勃地去民族文化宫观看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展览。他仔细观看,与周围的观众亲切交谈,赠送周题词留念,并作了生前最后一次谈话。他说:我叫觉农。为什么叫觉农?因为我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目前农村的茶农还有很多困难。希望你能去农村看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特别是帮助茶农科学种植、科学制茶,增加经济收入,让茶农一天天富裕起来。中国茶产业的未来非常有希望。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将会发扬光大。
吴觉农的一生,是立志振兴中国茶业的一生。他是中国茶业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