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1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圣旨,停止向北苑龙凤组茶进贡,向散茶进贡。自此,被誉为“宋代茶中至尊”的北苑龙凤团茶,从其延续了南唐末至明初400多年的贡茶宝座上退了下来。曾经号称千年茶都的建州北苑,渐渐从地图上消失。
好在历史从未停止,后人仍能在文献记载中反复碰到“北苑”这个名字,不断看到极为推崇的诗痕和墨迹。但由于北苑贡茶一夜之间被废黜,有人质疑其身世。比如沈括认为北苑不是地名,北苑茶是指江苏金陵的茶.诸如此类。直到上世纪90年代,北苑茶还是一个历史谜。虽然20多种古茶书都提到建州有个“北苑”,但北苑是否真有其地,地点是否在建瓯,这个皇家茶园具体规模如何,北苑人如何制作精美的龙凤饼,都有待实物证明。
发现一:玉泉所在的“龙井在地方志中有记载”。
为了揭示北苑的真实面貌,1995年1月和11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在建瓯凤凰山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该遗址已被后人辟为农田和鱼塘。第一阶段在黄厝林东北山脚下的龙井遗址,第二阶段在龙井东北80米处的石门地块。
两次发掘共发现50余处遗迹单元,其中包括一口水井,当地农民俗称“龙井”,井口平面略呈五边形。直径约2.5米,深度1.5米。井的旁边有一个基座,井位于基座的中央。几个不同年代的桥台叠在一起,顶部是六角形的,说明这口井曾经被六角形的亭子所覆盖。井边遗址发现了一些精雕细刻的建筑构件,如管瓦、瓦片、滴水、脊兽等。可见井亭的规格非同一般。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就是地方志中记载御泉的地方。
发现二:以前是政府,规格和皇室比肩。
此外,还有八组建筑桥台、天井、有植树遗迹的院落、线条整齐美观的方砖地面、水池、鹅卵石等道路、通向小溪的砖沟、炉灶、灰坑等。在第二期发掘的遗址中0.5米至2米深的文化层中均有发现。
从地层堆积和遗迹重叠的关系来看,这是一个规模和等级相当、持续时间较长的官方遗址。地上散落着几枚北宋“元丰鲍彤”和“天玺鲍彤”铜钱;这里发现的建筑构件雕刻装饰精美,材料造型与北宋都城开封发现的非常相似,说明此地不仅是政府,规格也与皇室比肩。
发现三: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茶厅遗址。
据史料记载,北苑组茶的制作包括分拣除杂、蒸青、压制、研青、成型、烘焙、封口等多道工序。考古发现,龙井旁有一个专门用于洗茶、沥水的小砖坑,还有大量的制茶、饮茶器具如陶研钵、数不清的件壶、黑釉灯、青瓷花碗等。综合种种迹象表明,这可能是北宋监督制茶的曹司行雅。是龙背涧的一个遗址,管理机构比较齐全,离茶馆也不远。因此,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官方茶厅遗迹。
发现:在地方志中发现红云岛遗址。
随着发掘的深入,历史文献中“东鳞西爪”的记载汇聚在建瓯东溪流过的沃土上。在长江的东北岸
随着北苑遗址的传闻和遗址记录被一一考证,以宋渝北为中心的北苑的历史面貌逐渐清晰。如果有文字实物,就相当于拿到了最有力的证据。此时,林龙山上的摩崖石刻就显得极为重要。
从北前村到林龙有三英里。林龙是与龙山相连的一座小山。山谷两边茶树果树郁郁葱葱,溪水潺潺。山路边的草能弯腰捡起宋人留下的碗碗。据当地人说。原来石雕是被山上杂乱的泥土掩埋的,后来从泥土中剥离出来,成了一块孤立的石头。这块石头高约4米,宽约3米,被当地人称为“凿石”。
考古队抬着两个梯子上山,清理了三四天,琢磨了三四天,才看清楚这个高3米,共80字的摩崖石刻。碑全文为:东凤凰山,建州,唯北苑,宜植茶。大平兴国初为皇家烘焙,18岁为龙凤进贡,东宫、西游湖、南新会、北溪分属32个烘焙坊,设厅亭、中日、御茶堂。干看权后,虞日为虞权,前引二权。龙凤池。纪念伍兹和钟春朔的史克。以上碑文为楷书所刻,8行80字,每行10字,字径2424 cm,揭示了以下重要历史信息:
1.宋代众多历史文献记载,建州北苑曾制作龙凤团茶进贡,名扬天下。诚然,凤凰山在建州之东,北苑就在凤山之下,真的很适合种茶。
2.北苑第一次焙茶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之初(公元1042年左右)。这一说法证实了宋代朱穆《方舆胜览》中的记载:“北苑烤于城东二十五里凤凰山.烘龙凤茶,南宋胡载《苕溪渔隐丛话》说“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制于太平兴国二年,以其为龙凤,不可轻饮,因而为贡。等待书的记录。
3.明确北苑及周边地区官烤(三十二烤)的四至前景。史克对建安三十二烤场的记载与宋人的记载基本一致。
4.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了《碣石》记载的建安北苑皇家御焙和官署建筑的规格和附属建筑的分布。雅木、谢挺、玉茶堂、玉泉、龙凤池等遗址也相继被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与凤山隔河相望的北前村是北苑乃至整个建安皇家茶园和三十二家面包店的管理中心。“北前村这个地名正好反映出著名的北苑渝北离这个村子不远。
北苑的考古工作方兴未艾,北前村的大部分遗迹还没有显露出来。石碣凯希北苑茶事为我们提供了最重要的茶史信息,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这块刻于宋清时期的石碑,应该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块北宋茶碑文,是北苑茶史上最珍贵、最有力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