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在明清宜兴地方志中,有一种产于宜兴的茶叫“李磨金红”,因产于宜兴李磨山而得名。“李默金红”是什么茶?红茶?绿茶?绿茶?缺乏更详细的信息一直困扰着今天的人们。从字面上看,应该是“红茶”的一种。著名茶叶专家张智成先生生前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自然发酵或半发酵茶。在1987年,他亲自尝试了这种茶样(见张智成的书《阳羡茶录》第10页)。无锡茶叶研究所的专家经过研究和多次实验证实,红筋茶实际上是一种茶叶鲜叶轻发酵后的“红筋”茶,其制作方法与当今的高档轻发酵乌龙茶相当。所以“红筋茶自墨”的历史,应该称之为宜兴发酵茶或江苏红茶的开端。
清初,宜兴茶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还是清朝的贡品。每年春天,“贡芽茶”收100杯(5万升)。清代前中期,宜兴还是中国茶叶主产区之一。《清史稿志九十九茶法》说“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和湖北、云南和贵州是中国国内产茶最多的地方”。江苏的茶叶主要产于靖西县(宜兴南部在雍正三年被命名为靖西县)。鸦片战争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泰国西部国家之间的贸易,茶具发生了变化。有三大市场:汉口、上海、福州.上海的茶特别丰富,本省以外的湖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的茶也很多。”这里的“省”是指江苏省,主产区是宜兴。太平天国动乱之后,宜兴茶园已经不多了。光绪10年,户部发现茶叶每年的税收还不到英国的10%,于是层层增加茶商和茶农的税收,严重打击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于是晚清宜兴茶业日渐衰落。“宣彤之初,农工商部就有过免税的讨论。”此时清朝动荡,任何政策都无济于事。民国时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追求得到了认可。宜兴乡绅虽尽力恢复山区茶园,但收效甚微。好在雨前宜兴产的“阙舌茶”制作精良,质量上乘。1915年,茗岭茶农戴长青、洪顺元、胡、张渚制作的茶叶获得巴拿马运动会金牌,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宜兴茶业的辉煌。根据1989年出版的《宜兴县志》,1937年以前,宜兴茶叶以绿茶为主,低档茶占80%。1945年后由绿变红,方法是在阳光下萎凋,用脚揉搓,发酵,晒干至七八成干后出售。从1934年到1937年,每年大约购买1500吨茶叶。当时50斤茶叶抵5石大米(每石75斤),一部分由上海洋行出口,其余大部分销往苏北。1942年,茶叶减到50斤值3斗米(共22.5斤),茶铺开始半价收购,剩下的饭卖了再付。茶农入不敷出,茶园荒芜,甚至挖开改种其他作物。宜兴茶业因战乱再次进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