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茶的存在的抽象理解,日本叫茶道,韩国叫茶道,中国叫茶道。相比较而言,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则有些吃亏。道属于宗教层面,礼至少是一个道德范畴,而艺术就像一个感性领域,稍微低一点,世俗一点。近代100多年对茶及相关事务的不尊重,让几千年的东方茶超级大国变成了当下文化的追赶者。
因此,前几天,在第九届ICIF上,一群台湾选手的行动被命名为“慢人”,这具有重要意义。慢,是指生活方式的改变,从竞争到不竞争;人,指的是心态的演变。无形胜有形。这个过程也是对茶的生命的描述,是对寻茶行为的抽象,是茶材的精神化,其中无是最大的哲学内核。茶叶在农村种植和生产,在城市交易和品尝。既是一件解渴的事,也是一个疑问。无论人们如何理解,价格如何分化,都确实值得深思。
慢而散的方式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八位艺术家从服装、器皿、音乐、空间、影像、茶叶等先细分再融合。从而创造了联想和上升的体验。那天的茶汤其实是在台下预先冲泡好的。台湾省地方改良品种金璇,装的是小巧玲珑的岩矿陶杯,照例有七分三分的空奶香味,但在那种环境格局下的味道绝对会增值,回味悠长。突然想到朋友类似的想法。多年前,日本自然生态建筑大师隈研吾在威尼斯双年展时,与茶学家伊藤顺二一起,以蚕的形状做了一个洁白干净的概念茶馆,至今仍保持着日本传统茶道和曹安茶馆开放的精神。从意大利的展厅到深圳的文博会,当代人艺术思想的起跑线其实是一样的。方向不会再错了,我们会及时赶到的。
大小城市都是各种茶的聚集地。为什么想买的时候会不放心甚至迷茫?有行动的干脆去产地挑,以示真实可靠。其中一个原因是慢和漫的反义词,就是快,太快了!消费者快速增加,价格快速上涨,期待更快的供给和更快的产出。所以化肥农药的投入加快,土壤板结加快,树种退化加快。因此,茶叶的质量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下降,对味道的自然需求现在成了只能用高成本才能满足的奢侈品。满满满是ICIF正殿里最安静的地方,但他却在大声告诉世人,只有用没有态度和头脑的态度对待茶树,善待茶,才能找到和保护记忆中茶的味道。
喝茶的五月是开始思考的季节。成千上万吨散发着清新香味的成品在世界各个角落流通,让人想起一年前在深圳园博园听香园举办的一场优雅的聚会。韩国友人、文化大师朴炫用《活力》对比了当代中日韩茶文化的不同态度。中国是精,讲究精致,韩国是气,在乎营养顺滑,日本是神,倾向于宗教神道教。文化差异是发展的常态,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做。中国茶首先也需要找到自己更有传承和优势的姿态。(编辑: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