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南部的饮茶者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应该是从寒冷的北方消失的。但随着茶叶的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分布越来越广泛,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茶区,而且逐渐超出了原有的地理范围。
据史料记载,唐宋以来,山东省东南沿海的日照、青岛等地就有了当地的茶叶种植和流通,这两个地区现在被认为是中国茶业的最北线。学术界经常引用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101《晏子饮茶记》。晏子是春秋时期义威(今高密市)人。因此,采茶是当时一个山民的食物。但是,时间顺序变了。到目前为止,当地的乡土树种和古茶树群落还没有确切的发现。五莲县五莲山天柱峰上有一棵古茶树。据说是老和尚采摘酿造的。多甜多醇啊。然而,实际检查的茶树不是植物学的。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冬天离开。因此,流传于鲁南的古“茶”,究竟是真正的茶树品种,还是广义上可以饮用的其他植物,尚不清楚。
这样看来,日照和山东其他地区被称为“中国茶业最北线”的说法,应该从“南茶北运”说起。1952年至1966年,山东省进行了“南茶北调”试种。在对山东省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后,以日照为中心,主要在半岛、鲁中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茶树引种试验。具体来说,五莲地区从1965年开始试种茶叶,到80年代初发展到10个镇。1976年后发展迅速,成为万亩茶园县。
“南茶北调”的关键在于克服气候条件的不利因素。茶树属于南方,适合温暖湿润的气候。移植到北方主要需要解决低温、抗寒、抗旱问题。五莲县茶园在大发展过程中,先后于1973年、1976年、1979年遭受了三次较大的冻害(同期山东省其他地区70%和80%的茶园也遭受了冻害)。在这三次冰冻灾害中,0以下极端温度连续40多天达到-19.2,最近三天冻土深度达到42厘米!五莲北茶研究所所长徐景标参与了五莲“南茶北调工程”的全过程,谈起往事仍感慨万千。
看到那些好不容易种出来的茶树,一夜之间被冻死,真让人震惊。1973年冻害后,全县茶园损失过半,只剩下5337亩。然而,冻害并没有削弱五莲第一代饮茶人的信心,但野火从未完全吞噬他们,他们在春风又长高了。徐景标向我们解释:“1973年,苗全部冻死,但遭受冻害的是茶苗,证明其品种具有抗性。所以从1974年开始就从这些残存的果实中选择耐寒品种。”
茶树品种引种栽培的艰辛,可以说贯穿了‘南茶北调’的全过程,也贯穿了徐景彪这一代茶人的一生。1965年,五莲县开始从南方引进20多个品种,主要是安徽的舒茶枣,后来又逐渐从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引进一些品种(理论上地理位置越近越容易引进)。五莲北方茶叶研究所选育出第三代茶树品种后,于1977年开始无性扦插试验,并获得成功。然后通过对比试验,最终筛选出4个抗寒抗旱新品种3360,其中山东1号抗寒性强,耐低温。
可以称之为支持北方的茶环境。“事实上,近年来,北茶科研所的五联股份
茶的特征味道的确定,如鲜甜或苦涩,也取决于氨基酸、儿茶素、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质的比例。一般认为,氨基酸中的茶氨酸等蛋白质物质决定了茶叶的鲜、甜、滑,而茶多酚和咖啡因提供了茶叶的主要营养、保健和抗氧化成分,也导致了茶叶浓郁、醇厚甚至苦涩的特点。当我问是不是水土环境导致茶多酚含量高于氨基酸,因为五莲茶香味浓郁但不太甜,黄琪国再三说不是,她给我们解释说:和采摘时间关系很大。
事实上,茶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是由温度控制的。理论上,当平均温度达到78摄氏度时,茶多酚开始形成,然后逐渐增加。比如4月中旬,五莲地区的气温只有112摄氏度,所以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吸引眼球,采摘下来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比氨基酸的含量还要高,这就表现出了我们饮用的强烈苦味。如果温度上升到15以上,5月1日和5月中旬茶多酚含量会再次下降,氨基酸比例会达到最佳平衡点。这时候味道最浓郁,最美。这个时候应该是五莲茶的最佳采摘时间。
所以传统上,五莲茶的采摘时间是5月1日至5月8日,8月底闭园。但从90年代开始,开采时间基本都在4月15日左右,比以前提前了半个多月。究其原因,与气候变暖、有意发展早芽茶品种有关,但更大程度上还是市场利益的驱动。
这样,五莲茶中就没有“钱明茶”了。即使先收割,温度也会达到15左右。从第一次收获到5月中旬,第一次收获的将是一个芽和一片叶,而不是一个芽。可惜由于南方茶传统的影响,很多北方茶已经率先赶上明朝了。为了迎合南方茶的传统审美口味,这类茶以单芽为主,多以龙井茶为主。但是这种方法实际上很难和南方的传统茶叶相抗衡,也不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没有理由遗憾当地的自然条件可以产生极好的物质资源。
当世间万物都能被赋予最恰当的因果关系时,“时不我待”或许就是对季节和自然最大的尊重。黄琦和五莲当地的饮茶人都在努力把这种理念传达给身边的朋友。“好茶不怕晚。”五莲绿茶也通过自己的存在,寻求自己在全国茶界的独特地位。
根据网上传播方式,原文已部分删除。
关于作者:龚。插图:林添一。照片:张博。内容来自: 《风物中国志.五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