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采摘的春茶已经达到14万斤,这个收入已经体现在农民的工资上了。大家都很开心。“在云浮市新兴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香窝茶,通过当地政府的共同发展,成为农民手中的‘摇钱树’,帮助很多贫困家庭脱贫。
大山深处飘来的茶香也给香窝山带来了火,香窝山是一个天然的氧吧,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终年云雾缭绕。美丽的茶叶为它赢得了“广东十大最美茶园”的美誉。
村民成为员工脱贫。
1958年,香窝山大力引进云南大叶种,正式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命名为“香窝茶”。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缺乏深加工技术、品牌效应、销售渠道等问题,香窝山茶一直处于“关在内室,无人知晓”的状态,难以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随着国家“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等优惠政策的出台,祥顺控股集团在2007年发现了香窝茶场的发展潜力。公司开始整合茶园资源,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为贫困家庭和周边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茶产业逐渐成为新兴县太平镇扶贫的有力抓手。
香窝山46岁的正式员工梁英权每天都在工作,协调工人采摘茶叶,根据时间除草,然后检查茶叶,送到工厂。“以前在家种菜很辛苦。有一个老母亲和两个孩子在读书。那时候孩子读书费都是借的。后来我来看我妈在这里采茶,有空就过来帮忙。公司领导觉得我很勤奋。经过三个月的实习,他们已经成为管理茶园的正式员工。现在除了管理茶园,空闲时间还会去山上看牛,这样今年就能脱贫了。\"梁英权笑着告诉记者,如今,他不仅在家里盖了小平房,还在县城买了电梯间。
聚焦扶贫成地方名片
梁英权的经历是香窝山当地农民生活“巨变”的缩影。香山位于开平和新兴交界处的水朗村。这个地区很偏僻,交通不方便。大量闲置土地严重制约了香窝山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来源得不到保障,贫困家庭数量居全县前列。这里曾经是新兴县的扶贫重点地区。
近年来,新兴县大力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茶叶生产,推进茶叶产业化,以综合旅游为发展模式,促进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个是土地出让金。企业将闲置土地承包给农民,扩大茶园规模,让农民有租金收入。第二,员工融入公司。公司吸收了200多名村民作为正式员工,把他们培养成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骨干员工。第三,茶园每年有10个月的茶叶采摘期和2个月的管护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弹性工作。农民忙的时候可以在家里干活,闲的时候可以在茶园里干活。目前,该公司已与当地700多户农民合作,帮助当地70多个贫困家庭脱贫。多年来,为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贫困布依族农民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该负责人表示。
2019年,新兴县太平镇成功申报广东省农业强镇,大力扶持茶产业发展,积极推行“一村一品”的新农村经营模式,将香窝山打造成为“种植、加工、销售、培训、旅游”的新型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基地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香窝茶场种植面积从500亩增加到4000多亩,产值从原来的100万元增长了20倍。香窝山脚下的村民盘活了闲置土地,增加了经济收入,积累了1000多万元。如今,香窝山周边的自然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突出。香窝茶也成为新兴县太平镇绿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品牌,成为当地政府最耀眼的名片。
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商机
早上6:60岁的老人金阳从水朗村的家里出发,赶往香窝茶场。他告诉记者,他在茶场工作了十多年。脚踏实地,能吃苦耐劳,茶场收入不错。在满金阳看来,茶园的工作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现在孩子还很小,没办法让大人照顾。在外打工就是招年轻人。在茶场工作,既有收入,又能照顾孩子和午饭。”说起工作,满金阳充满了感激。“我以前住在泥房子里。现在我终于建起了自己的小屋,这是一个像样的家。”
随着香窝山知名度越来越高,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发现了商机。像农场、农产品商店、农家餐馆和寄宿家庭这样的商业场所成了香窝山路上的“新景观”。以香窝山为据点,商圈辐射全村,大大增加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今年3月17日,太平镇党委、镇政府率先与公司进一步深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新型现代茶叶加工基地正式破土动工,将建设成为集自动化加工、仓储、冷链、运输、营销体验、生产、教育、科研、品种园为一体的省级现代茶文化产业园,重点培育300多名有文化、有技术、有管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共同努力。
看云浮,攻关的关键。
2016年至2019年,云浮市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9.94亿元,其中省级以上28亿元,佛山4.6亿元,市级1.36亿元,县级5.89亿元。
市县两级共派出61个乡镇工作组、857个村工作组、1476名乡镇干部,向全市贫困人口分散的贫困乡镇派驻定点救助单位,确保每个贫困家庭都有干部联系救助。
全镇形成了南药、肉桂种植、长寿树种植、油茶种植、肉牛养殖、石闻肉鸡养殖小区、鹌鹑养殖等扶贫产业。它帮助了4 253个村庄项目和127万个家庭项目。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一村一品”基地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48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8家,带动贫困户。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