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文明古国。
据茶史专家考证,相传早在4700年前的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即“神农尝百草”。后来茶逐渐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饮品,于是有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醋茶”的说法。如今,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始于饮茶。早在唐宋以前,茶就已经成为文人墨客的描写对象,比如借茶写人,抒发情怀,揭示人生。所以,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篇《茶经》 [1],还可以读到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卢野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人的诗作。仔细翻看古代的文艺作品,也可以看出茶依然是画家、乐舞家乃至宗教文化中永生的重要题材。小说的兴起为茶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篇章。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也是研究和了解18世纪中叶中国风俗的画卷。因此,在今天,无论是从文化、纯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从茶文化历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红楼梦》所反映的茶文化,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烘焙:与茶史有关的小人物
人们常把《红楼梦》称为“奇书”、“谜书”、“百科全书”,这不是开玩笑。就给小说中写的上百个人物命名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们讨论《红楼梦》的茶文化,自然首先想到小说中的一个小人物,贾宝玉,一个刁钻古怪的仆人。
“焙茶”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小说的第9章,原本叫“明茶烟”,到了第24章就改成了“焙茶”。然而,在第34次之后,它在第39次时突然变成了严明。这是版本问题吗?还是曹雪芹的疏忽?让红学专家做研究。我在这里只想说,把“严明”改成“焙茶”是对的。第二十四回小说,围绕宝玉的有五页,一是焙茶,二是引泉,三是扫花,四是采云,五是陪鹤。后来几页的名字都不见了,只剩下“焙茶”。这五页的名字都很优雅,有茶,有春,有花,有云,有鹤。没有曹雪芹谁能想得这么好?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五个人的名字,烤、引、扫、挑、陪,都是动词。显然,这不是随便用的。想起《红楼梦》写的侍女以秦命名,棋书画。可见写页有泉、有花、有云、有鹤,也不乏“茶”。茶道中不能省略“焙”字,而“焙”和“明”的名称将与前四页的名称相协调。因为《严明》是经典,但在《红楼梦》中,并没有对“颜”字进行特别的描述和渲染。所以我觉得曹雪芹从严明变成烤严明是一个考虑的问题。
“焙茶”这个名字和饮茶文化密切相关,稍微了解一下茶文化历史就清楚了。茶在古籍中有很多名称,如川、社、川茶、甲、茶、茗等,可能与不同地域、方言有关。到了唐代,“茶”字改为“茶”。“茶”字出现的时间比“茶”字晚,唐宋人说茶树上的叶子“早采晚采,茶与茶并排传于后世。时至今日,仍有学者称茶为“茶”,尤其是在画家和诗词中。
“茗”是南方人对茶的一个更早的称呼,在《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有一句话:“蜀制茶,吴制茶。明别名亦称“川,东晋《娇女》诗曰:“心为茶川之本,夸耀之鼎,谓之“茶与茶伴”。后世上层称饮茶为“品茶”、“饮茶”,可见“茶”就是“茶”。说“烤”。在制茶过程中,有采摘、蒸、捣、打、烘、穿、封等七道工序。
按照鲁豫《茶经》的说法,烘焙就是烘焙茶饼。干茶是通过烘焙除去茶叶中的水分得到的。唐代皮日休有诗《茶焙》首:
凿在比比岩石下,只有两英尺深。
泥易携云根,烧难碍石脉。
刚开始可以干金饼,渐渐看到干琼叶。
这是关于“焙茶”的。在诗《茶舍》中,皮日休又写道:
湖上春江,焙前蒸紫蕨。
翁艳明之后,中国女人喝茶休息。
诗中的“烘”、“蒸”、“研”、“拍”都是制茶技术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