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故又称徽茶。清光绪年间谢所创茶馆。每年清明谷雨,采摘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良种茶树的第一个饱满芽,手工炒制。茶叶略卷曲状,似雀舌,青中带黄,有银毛,鱼叶金黄(俗称金片)。杯内冲泡会使雾顶,汤色清澈微黄,叶黄绿有活力,滋味醇厚甘甜,香气如兰,韵味深长。因新制茶叶披白毛,芽峰有芒,鲜叶采自黄山之峰,故名黄山毛峰。黄山茶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霍州是隋文帝年间建立的。唐朝以后,在宋徽宗宣和三年后改名为徽州。它在元代被命名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为徽州府,直至清末。黄山,属霍州,后属徽州。据《中国名茶志》,《徽州府志》:黄山产茶始于宋代嘉佑,盛于明代隆庆。还有:明代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日本禅师荣熙写《吃茶养生记》云:黄山茶是养生的仙药,长寿的神术。另一个《中国茶经》茶的传说:郑智和尚与茶。这表明黄山茶在明代非常有名。到了明代,黄山茶不仅制作技术大大提高,而且品种也有所增加。此时,黄山茶各具特色,名声大振,黄山毛峰茶的雏形基本形成。
弘治十五年(1502)《徽州府志土产》记载近年茶有雀舌、莲心、金芽之名,其次为霞白,为行林而为罗公,其次为开元,为柔枝而为大号,名称不一。这种以雀舌知形,以金芽知色,很像黄山的毛峰,形似雀舌,色黄似象牙。黄山的源头和黄山第一高峰夏紫峰,号称五百里之遥。在《中国茶经》《休中罗松》一文中,据《歙县志》记载,旧志中记载,休中罗松山诸僧慷慨居住,法炼而炸,县市学其法。因为茶叫罗松,歙县的一些茶,虽然是抄袭罗松的,也叫罗松茶。比如,当时歙县的夏紫山茶花,也被称为上品,也被称为松塔茶。歙县北苑茶毗邻罗松,又名北苑罗松,享有其名。《徽州府志贡品》记录:公司产品无额度,无无常。最重要的是砚和墨,其他的是北苑茶和夏紫茶。当时,黄山北苑的茶和夏紫夏紫的茶也很有名。[2]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曹玲,江南温暖,故只宜茶。如果说松塔的松塔,武的虎丘,钱塘的龙井,都是香的,都能放飞野性与倔强,在《郭沫若赋》中称之为黄山,可见黄山产茶历史悠久。《黄山志》说:莲花庵旁,石缝中有茶,清香冷冽,袭人断腭。它被称为黄山云雾茶。据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清代蒋承云《素壶便录》描述:黄山有云茶,产山最高,碧波荡漾,云雾露珠。已有百年历史,气息高雅,香气馥郁,无恶俗之味,应属茶品之首。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黄山的毛峰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左右)。当时歙县茶商郑燮安(子敬和)开了谢裕泰茶叶店
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多年前就颇有名气。003010说:莲花庵旁,石缝中有茶,清香冷冽,袭人断腭,故称黄山吴韵茶。相传这是黄山毛峰的前身。《黄山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代嘉佑,盛于明代隆庆。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产生,据《徽州府志》记载,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左右)。当时,歙县茶商郑燮安(子敬和)开了谢裕泰茶叶店。为满足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他亲自率人到崇川、汤口等著名高山园林采摘肥美嫩叶,取名毛峰,后又取名黄山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