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9日晚180: 00,文化学者李强在海淀区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做了《中国茶文化的建立及相关收藏》讲座。李强列举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倡导茶文化的“语文学习生活”意识。同时引用《红楼梦》中晴雯和贾宝玉喝茶的桥段,介绍两种不同的茶文化体系,有趣易懂。有了对茶文化的了解,有了两个体系的支撑,健康和收藏前提下的收藏视角更加清晰。李强从茶具的材质和茶叶的性格两个方面讲解了以茶具和茶叶为主体的茶文化收藏,让大众对茶文化及其收藏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次讲座可谓是一次生动的公开课。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嘉德拍卖总成交额不足70亿。先抛开邮票和硬币这种小额交易,只说大额交易。70%以上的拍卖成交额应该在10万元以下。它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进入消费收藏的时代,所谓的功能性、实用性、会所性、高雅性,真的高价作品谁能不考虑转让,茶具收藏和茶叶收藏只是其中很特殊的一部分。如果有两个收藏和茶文化有关:一个叫茶具收藏,一个叫茶叶收藏。茶具收藏纯属文科概念。是人文社科的过程,是审美见仁见智的问题。《诗经》有人夸白色质量好,有人说我喜欢红色。中国人喜欢红色。所有的肉都要红烧。所有的人都应该喜欢红色。这是一种更人性化的东西。茶叶有其植物学、土壤学、地理学等因素,共同成为科学的自然科学。所以茶具更多的是人文,茶品是自然科学,所以我们把这两块分开。
这是潮汕地区用的小陶罐,但不是潮汕的,是宜兴的。潮汕是红土,沙和土还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小陶罐,是日本的茶馆空间。
这是中国北方宫廷常用的茶碗,是英式茶具。这两种茶具的大小:英国红茶相当于中国北方的宫廷,而这种日式茶席的大小相当于中国潮汕地区的小壶功夫茶。这是因为英国人、欧洲人、美国人来中国接触到了这个东西,所以就照搬过去的,而日本从文化的角度接触更多,所以他有了卷的延续。
这是我日常喝茶用的小壶。我把它放在这里。90年代初,我在北京遇到很多卖锅的,他们会跟我说这个锅是摆设,不能用。其实特别实用。据潮汕制,是日常泡茶的重要壶。
现在用这四个茶壶来说说茶文化的脉络。我刚才说的明末清初,现在流传下来最确定的壶是日本煎茶道体系的创始人袁茵禅师。他是福建人。他去日本后,每天都喝茶。他喝过茶的两个茶壶现在还在日本,现在还完好的保存在寺庙里。壶里的茶只是晒干,放在那里直到他死去。这两个壶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800 ml,证明不是用来泡茶的,是用来泡茶的。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看到的清代北方的茶具基本都是这样的。这种碗大家都见过,南北方都用,但是南北方有什么区别呢?北方的制度是一个人端着碗喝茶,而在南方,这是泡茶的人。四五个人喝一杯茶,量的多少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我们看到在清代中后期,这种大小的小壶在南方体制中开始流行,甚至在单独喝茶的时候。如果你今天去香港和一个茶人喝茶,你看到他拿出这么大一壶,你基本上不用喝。他不准备给你好茶,好茶也很贵。你看他拿出这么大一壶,说不定能给你带点百年老茶。这是一种文化的变化,在一个更老的时期的影响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在古代,喝茶的记录是将茶与生姜、付梓和胡椒一起煮沸。唐代陆羽说这不是废话。茶怎么可以这样喝?鲁豫是一个茶圣。他完全不理解他的前辈。大家都看到了,当茶和姜、辣椒、付梓混合在一起喝的时候,正是武士三盛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的气候是极低的。鲁豫生活在中国相对高温的时代。在郑成功时期,也就是禅师袁茵时期,他用它来煮茶,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气温变化的时期,每一次文化的繁荣都是在气温比较高的时期,每一次文化的转折都是在气温比较低的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想把我们汉人往南方赶。我们在找更温暖的地方,他们也想找,但我们肯定会被他赶走。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羚羊,他们是狮子,他不把我们赶走就会饿死。没有这块地我们还是可以去南方,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