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化、新化两县是古梅山地区,梅山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梅山茶文化的遗迹。本文重点介绍现代梅山的砸茶、制茶、炒茶和茶道,让读者了解多姿多彩、根深蒂固的梅山茶文化风貌。
梅山擂茶
今天梅山中部的安化、桃江、桃园等地的风俗,都是用专制的陶器泡茶。因为眉山有不可或缺的吃地茶的习惯,窑工专门制作地碗,运到集镇或者村里卖。碗是一个倒锥形,口大底尖,里面有一排排牙齿。茶杵,多由油茶杆制成,上面有油茶果。这种山茶木又硬又重,适合手工佩戴。茶叶、芝麻、花生、豆类、大米等。被用作原材料。但是茶和芝麻是主要成分。一般茶叶都是用粗茶,先用芝麻或花生浸泡,用水研磨,再用加了盐的开水冲泡。在桃江一带,是用糖冲泡的,茶是用糖打出来的。安化有一首打茶的歌谣唱道:“从高山上砍下山茶木,砍下铁锤来打茶。先放茶花生,再放芝麻炒豆角。客人来的时候请先进来,让客人坐下来喝棒棒茶。
以芝麻为主要原料的茶叫芝麻茶。还有以大米为原料的米茶。碎米茶的做法,先将米炒熟,磨成细粉,用盐冲泡打好的茶。如果用八角炒,味道又香又浓,晚饭喝两碗。喝芝麻茶时,渣滓沉入碗底,茶汤稀薄。喝的时候要撒上炒芝麻或者炒花生或者炒豆角。边喝边嚼,又香又脆,别有风味。有了茶,喝酒聊天,就更有意思了。花生、南瓜子、炸薯片、玉米、咸生姜等多达20种。最吸引人的是酸菜。酸菜是用黄瓜、萝卜、芋头等做成的。提前放入蔬菜罐中。尝起来又酸又辣,是最好的茶。女人小孩都特别喜欢,尤其是孕妇,每天都少不了。文卓《安化茶茶叶品牌点》做了如实的描述。这种雷茶因为有芝麻可以清凉润胃,夏天喝确实有解暑的作用。冬天加生姜也有缓解感冒发烧的作用。老婆经常隔三差五的打茶,全家人都喝。夏天防暑,冬天防寒,陶陶乐此不疲,天伦之乐。
说到待客,来了至亲或贵客,总要打茶,这比泡茶更重要。安化有竹枝词曰:“家家客有擂茶,女请且笑。炒豆角和姜可选,炒芝麻最好。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礼貌和习俗。
茶卷不仅用来招待客人,也是婚礼上不可或缺的茶道。有一首歌说:“新郎手握棒槌,新娘扶碗捶茶。茶是白的,茶是香的,不生女孩。这种结婚茶要新娘自己卷。当新娘是娘家的女人时,她学会了打茶。所以,平日打茶是女人的事。事实上,婚礼结束后,我们应该邀请数百名客人喝茶。因为喝茶的人多,农村的老少几乎都来。做的时候,请邻家妇女自带滚碗工具帮忙,那场面就美了。他们坐在竹椅上,脚下放着滚碗,右手拿着滚棍,左手拿着滚碗,微微扭着腰,有节奏地滚着。只有滚动的碗沙沙作响。如果配上音乐,不就是感人的滚滚te amo吗?
梅山泡茶和煎茶
制茶有盖碗茶、芝麻茶、芝麻豆茶、芝麻姜盐茶等等。盖碗茶,即以上好的或珍贵的上等茶叶冲泡,一般用于招待尊贵的男性客人和外国游客。并以瓜子或炒花生作为茶点。酸菜就不用招待这种客人了。如湖南原副主席杨先生品尝安化名茶,《宋针诗话》曰:“磁盖轻动,雾气升腾,与龙井茶同色香味。酒过三巡,余味犹在,满嘴清香。芝麻茶,即细茶加芝麻。芝麻豆茶,加炒豆或者炒花生就可以了。姜加盐的芝麻茶,再腌姜,喝起来微咸。这种茶还撒了炒芝麻,味道又香又咸。眉山人一般都有芝麻,豆子,生姜。芝麻提前洗净晒干,随时食用。我老婆一天要喝两次芝麻姜盐茶,很多客人来这里招待她。每年鲜姜上市,她总要买十斤,剃光去皮,切丝腌制,然后晒干,装在磁缸里备用。在安化以前的老家,当时的大房子里住着五户人家。每天下午茶时间(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所有的女人都聚在一起泡茶,拜访邻居家的女人。今天他们在东方,明天他们在西方,他们轮流当东方。泡茶一定要有茶点,但不像喜庆或来访的客人那么齐全。随便放三四种粗茶点就行了,比如炸薯片,玉米或者花生籽,但总有酸菜,是女人的最爱。主人总是让大家玩得开心。他们边喝边聊,这里往往成为他们的新闻发布会或者信息交流会,也是他们解决问题的地方。遇到委屈,还要对自己的道德水准进行评论。每次喝完,超过两个小时都合不上。他们在闲聊,制造噪音,谈笑风生。真的是“三位嘉宾面对面击鼓,气氛非常友好热烈。“不过,这种茶,在镇上,一般男人很少参与,偶尔碰上自然邀喝一碗或者沏上送忙的男人。农村地区的女性比城市人更容易上瘾。如果邀请工匠,会在上午和下午喝茶,也会邀请男士参加。清人黄本纪《湖南方物志》曰:“安化茶友善,楚为富客,三君子不在则不欢。就是这种风气。俗话说“茶是草,客是宝,茶客不能来。”如此以茶待客,也显示了眉山民俗的淳朴与热情。
炒茶,又称大碗茶。茶常与陈年红茶一起炒。正如清代陶澍的诗《咏安化茶》所写,“茶与商,粗茶留啜。这种茶包装有一个专制的侧口,常年挂在火炕上抽。炒茶时,取下一把茶叶,悄悄洗干净,扔进开水里,炒几分钟,倒入茶缸里泡一两天就可以喝了。炒茶味道微甜,夏天可以解渴。住在路边的人总能让路人回家喝酒。解放前,安化山区几乎没有路,出门都是两条腿走路。如果渴了,可以在家路边休息喝茶。无论贫富、老幼、妇孺、挑夫小卒,热情的主人和其他客人只是在露台上坐下来,送上一碗红色的凉茶。如果客人喝不够,可以进屋自己倒,直到喝够为止。
煎茶,冬天,在保温的木桶里依然专制。将茶叶打开,倒入陶罐中,在木桶中保温十个小时。罐子大小不一。当时我家是开店的,锅足够存放30个左右的炒茶招待来自农村的顾客。壶,口小肚大底小,壶嘴从肚沿中间伸出并与壶嘴平齐,口沿有四耳供携带。绝缘筒呈圆形,两侧有轴
茶道主要指婚礼茶道。婚姻中为什么要谈茶道?古籍中有很多记载。如宋代的《品茶录》,明代的《七修汇稿》。有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考本》与“中南夷人”直接相关:“茶不换根,植须生子。古人结婚,要以茶为礼,这样才不至于移花接木。要背出一个人礼物的名字,但是多少钱呢?礼物丢了,你却没办法。”无位移”在当地俗称为“好姑娘不吃二两茶。文中提到,“中南彝族”自然包括眉山人,所以眉山人的婚姻也很讲究茶道。北宋建县后,大量汉人迁入,开始讲究“三茶六礼”。所谓“三茶”,指的是下茶、定茶、合茶。“六礼是领奖、问姓名、领证书、问日期、亲亲问候。民国时期简化为四个程序:求名、拍板、纳吉、亲迎某人。求个名字,俗称“八字”。媒人把女方的庚帖(八字)拿到婆家,让算命的算算。不符合庚帖,女方退,婚姻破裂。因为,俗称“扎庚”,男方会送茶道之类的衣服、包装等等。那吉,俗称“谢利”,即送女方想要的彩礼,大多取决于妻子的数量或双方的经济。吻,也就是欢迎。本来嘛,男的抬着轿子去祭祀仪式,乐队迎接新娘。现在,是时候把习俗改成相亲、招聘、婚宴了。相亲喝茶,约会喝茶,结婚喝茶。眉山风俗不同。有些新娘(媳妇)茶是女方准备的,用来招待男方。也就是女方结婚的时候,有足够的茶牌点,在婚礼后给新房捣乱,招待客人。清代樊圻《越谚》《茶料》曰:“母送嫁女以莲、粟、枣、糖,名曰此。这说明眉山的越人继承了越人的习俗,并传承至今。是的,他们大多使用本地或自家种植的花生,瓜子,炒土豆丝,花耳朵和糖果等。装在小袋子里,装在嫁妆的红木箱里,用来散给新房里捣乱的客人。所谓的客人,大多是很忙的青少年,当然也有很多成年人。俗话说:“三伏天,无论大小,无论男女老幼,长辈晚辈,都有可能在新房闹事。闹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逗新郎新娘开心,更是为了讨茶喝。正如清末安化学者夏沫安所写的《安化竹枝词》中的一篇所描述的,“宾客忙着新房,嬉笑着向新娘要枣糖。和老婆窃窃私语会是关键,床头会是女儿打开的盒子。如今,随着农村生活的极大改善,这种茶点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店铺适时开发这种喜糖产品,就是将花生、瓜子、糖果用小塑料袋包装,方便省力很多。还有鸡蛋,碗茶,蜜月等等。给他上茶点。这是新娘在婚礼第二天用来招待客人的茶。这种茶用鸡蛋煮熟去壳,每碗两个,然后放入茶碗或蜜月期,再用鲜汤冲泡,再由新娘盛在茶盘里送给客人。客人不能白吃。他们需要红包。茶碗用糯米煮,阴干,称为银米。吃的时候翻炒或者沙炒。蜜月和蜜月的制造过程要复杂得多。先将糯米用水浸泡磨成浆,再用植物色素染成红、黄、绿、白,盛在底部钻有小孔的小竹筒里。米粒汗水从小眼睛里流出来,用油和热在大炉子上画出了图案。有吉祥图案,如“鸳鸯戏水”、“喜鹊啄梅”或“梅花喜气洋洋”
婚礼茶道,第三天,新娘会从街上几百个邻居那里接茶。茶料和茶叶的品牌点也是娘家的嫁妆。这种擂茶必须新娘亲自去接男方的至亲。喝完了还要送四个蛋茶牌子的礼物,也是娘家带来的,叫茶道。这种茶道多是结婚时亲戚邻居送给新娘的,所以新娘的茶道非常丰富。新娘在家送茶时,客人会放鞭炮。客人吃了新娘的茶,三天后要接新娘的茶,亲戚们要办酒席,喝茶。如果要见的人多,那就按顺序招待。有的人快一个月不能清场,天天在外面吃吃喝喝。
婚后十天或春节正月初二,新郎新娘一起回父母家,称为走后门。后门的茶道也很有仪式感。茶道有蛋茶、梆茶、泡茶,让新郎新娘赢不了。除了岳家龙生招待新郎到新娘的亲戚家,他一进门坐下,主人就递给他鸡蛋茶,配两个汤蛋。按照习俗,我们只吃一个,留一个祈福或招财,表示吃的绰绰有余。有的主人知道客人要拜福,就用三个蛋,让客人吃双个蛋,以示吉祥。如果是煎荷包蛋,你就全吃了。宴后沏茶,打茶。亲戚们按顺序一天一天的宴席,茶点、泡茶、打茶都不会赢,几乎不想吃。另外,生孩子、过生日、拜年、过节,都离不开茶道。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