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厦门到平和旅游的叶先生又买了10公斤克拉克瓷的白芽赤兰茶罐头。这是他今年第三次购买这种包装茶叶。他说,“如果你买这种茶,你不仅可以品尝白芽兰花茶的香味,还可以欣赏克拉克瓷艺术,甚至可以收藏。”
“自从春茶上市后,很多游客都去平和买克拉克瓷罐装的白芽赤兰茶,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平和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严松说。
为什么曾经“被埋没”的克拉克瓷,以及发展缓慢的白牙兰琪茶业,如今却如此火爆?笔者进行了采访,以求一探究竟。
在困境中遇到困难的瓶颈
克拉克瓷,起源于平和县五寨、南盛一带山区,兴盛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至清初。它曾是中国出口海外的热门瓷器,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藏品。2006年,平和县五寨、南盛“克拉克瓷”古窑址被定为“国家安全”。
克拉克瓷器既有名又值钱。近年来,平和县对其进行有序引导,逐步将其发展成为产业。漳州民间古瓷技术研究所所长、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负责人林俊是研制生产高仿真克拉克瓷最成功的人。2008年,他用传统工艺成功烧制出高度仿真的克拉克瓷。将基地克拉克瓷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现代艺术产品,促进了克拉克瓷产业的发展。
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意识不强等原因,“克拉克瓷”关注度低,发展成为瓶颈。“‘克拉克瓷’曾风靡海外,但历史悠久,鲜有人知。基地制作的用于收藏和展示的高仿真‘克拉克瓷’盘、瓶,成本高,价格高。”林俊说。
平和白芽兰琪茶发现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中国乌龙茶的新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平和县白芽奇兰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0.8万亩,初加工户3000余户,从事茶叶经营的注册企业200余家,产值20亿元。然而,多年来,平和县仍然缺乏一个大的载体来将白芽兰花茶推向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
找准切入点。
如何「突破」克拉克瓷业和白芽兰茶业?平和县一直在努力。
在2009年11月举行的现代茶叶发展论坛上,来自福建、上海、澳大利亚等地的茶叶专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白芽兰花茶和克拉克瓷的知名度,打造品牌,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了专题讨论。国际茶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邵曙光认为,“要有新意,体现地方特色,融合地方文化,创造新的价值。”邵曙光的观点给和平的人很多启示。
茶具是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最佳结合,茶文化的日益繁荣也是瓷器发展的直接动力。平和“克拉克瓷”享誉海内外,是白牙兰琪茶走向更广阔市场的“东风”。
因此,该县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即将克拉克瓷文化与白崖兰琪茶文化相融合,抱团发展。这个开发思路的重点是如何开发出一批具有茶文化内涵的创新克拉克瓷茶具。
2010年初,平和县邀请部分专家学者研发“克拉克瓷”系列茶具,积极推动瓷茶企业“联姻”,共同发展。2010年3月,福建田春茶业有限公司与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联合开发克拉克瓷柚茶壶,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了专利。该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我们在北京马连道茶城的分店,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是‘克拉克瓷’柚形茶壶茶。”张
之后平和县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茶企、陶瓷企业主动融合发展,相继开发出克拉克瓷圆、方茶壶、茶盘、茶杯等一系列富有茶内涵的创意克拉克瓷茶具。
克拉克瓷文化的激情与百雅兰琪的茶文化碰撞相得益彰,让瓷与茶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张国雄说,具有克拉克瓷文化内涵的茶具和包装,极大地提升了平和白芽奇兰茶的魅力。这种茶的价格比普通包装茶高出30%,最高每公斤3116元,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林俊还高兴地告诉笔者:“我们现在生产的陶瓷产品融入了茶文化,更加注重现代人的审美和实用性。比如融入茶文化元素的大开口、写意、高仿真的‘克拉克瓷’,可以盛茶,也可以盛汤,符合现代人的实用和审美。一年多来,我们基地订单不断,产品销量大增。”
为鼓励更好的发展,平和县将继续打造平台,并将建设500亩克拉克瓷文化创意园。目前,平和县除小型陶瓷企业外,还有11家大型陶瓷企业及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4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