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麻、丝、毛等织物,加上刺绣、印染等织物加工技术,使中国历代人民的织物和服饰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多样性,成为历代朝贡和税收的重要来源。李清照的一句“薄汗轻衣”,形象地描述了巧夺天工的精湛编织技术。
尊重传统的饮茶人自然不会忽视这些面料的魅力,这是一种民族风格与个人品味叠加的审美符号。在这些婀娜多姿的面料衬托下,喝茶似乎又增添了一份韵味。在漫长的历史中,面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内涵,展现了主人追求休闲生活的美好愿景。
茶袋
25岁的燕芳经营着自己的茶叶店。没有客人的时候,她总喜欢缝一些精致的东西。我拿着她缝了一半的布包,就是一个简单的蓝色印花布,简单朴素,四面用抽绳缝好,收拢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布包。颜芳的包包看起来粗糙,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些布袋是缝制的,用来帮客人装小茶壶、茶杯或者二三个茶叶,避免搬运时磕碰。这是她一贯的谨慎。
这款蓝印花布锅包,虽然只有简单的蓝白两色,但是利用蓝白形成的花纹和斑点来做满篇文章,呈现出独特的美感。面料本身密实柔软,配合师傅的手工缝制。虽然不像机器缝的那么整齐划一,但是好像隐约看到了当年母亲缝衣服的影子,特别亲切。
经过颜芳的介绍,我才知道,这块看似简单的粗布,原来是著名的南通蓝印花布。南通自明清以来就是中国的棉纺织基地,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一直延续至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带有白线或白点的蓝色大底,不乱也不死板,富有层次感,别具一格,布料耐脏耐磨耐用。
如今,在自然和环保思潮的影响下,时尚和家纺都在从现代工业向田园家居风格转变。这种素色的蓝色印花布,如同蓝天白云,体现出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田园风格,是这个喧嚣都市里的一抹清新田园风。难怪他们如此受茶人欢迎。
麻衣
103010载:“挂冠而逝,隐居而安。祁雨穷岩,蔡知有间,再加上种田自给,多了一份俸禄给宋。你们不是一个群体,你们对自己的欲望漠不关心,你们披着麻布跳房子吃了20多年,这是真的。讲的是杜静的隐居生活。虽然出身官宦,但他清静安逸,无心荣华,不理会仕途,宁愿披着麻布、跳房子地生活在山山水水之中。现代茶人虽未隐居深山,但对棉麻衣裳的感情,并不亚于杜敬所产。
老茶客彭老每次喝茶总要穿一身仙风道骨的灰麻衣,也很符合他的年龄和风度。他说:“麻衣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代表意义。质地粗糙但成本低廉,是老百姓的服饰。中国古代老百姓是“草盖麻”,可惜我现在穿不上草鞋。
走进彭老的工作室,除了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茶品和茶具,还特意开辟了一个角落。衣架上挂着几件亚麻布衣服,桌子上还有一件没做完的。彭老说,目前加工布草的店铺很少。传统的亚麻纽扣用布搓成小球。现在能做到的人不多了。而且亚麻的布质会比较粗糙,现代人不喜欢。所以衣架上的布草都是他自己做的。
谈到麻布衣服,彭老说:“在中国古代,不仅平民穿麻布衣服,许多文人也穿麻布衣服,尤其是隐士。这些人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他们隐居山林,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艰苦的生活和安于贫穷的思想使他们很自然地选择亚麻布作为日常服装。当然,虽然我喜欢亚麻布,
饰物
当她看到渡劫时,她正在仔细地擦拭茶盘上的灰尘。她拿着的不是普通的茶巾。几块厚厚的纯棉布叠在一起,边缘用扣眼缝了起来。右下角缝了“杜”字。同样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她,穿着与彭老形成鲜明对比的亚麻衣服,色彩鲜艳,纹饰复杂。就连她的丝绸手帕也是高档丝绸制品,柔软光滑。
渡劫热爱丝绸,喜欢修改和制作各种丝绸产品。她拿出几件改装过的丝绸制品,说:“这些都是以素色丝绸为基础,用唐朝华丽的色彩和装饰印染而成的。大的可以当围巾,小的可以当手帕。渡劫说,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丝绸也是。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必将带动更多人关注和欣赏包括丝绸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辛颖也偏爱纯棉面料,尤其是纯色。她摆放的每一张茶几都会恰当地使用素色亚麻、深蓝或灰色桌旗;棕色棉麻茶巾一角,她会用绿玉装饰;棉布拼接而成的锅包、杯包也是精致独特。“平时的时间并不富余,但我总会抽出一些时间去做一些心爱的小事。比如桌旗还不错,但是配了家电,总让我觉得差了点。按照尼斯风格器皿手工制作的桌旗,更能体现彼此的美。梨树下,穿着素衣静心品茶迎新年显得格外娴静美丽。
无论是棉、麻、丝,这些面料都牵扯着源源不断的故事和中华文化的无尽传承。当我们在城市里,看着香车宝马的流转,停下脚步,品着这美好的茶,看着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布料,它们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崇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