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提倡新式学堂,祁门开始筹办新式学堂。就资金投入而言,新学校比旧的私立学校需要更多的资金。没有茶商的帮助,祁门的新式教育很难建立。1905年后,热衷于祁门南巷桑子教育的康(即康达)、等几位著名人士,在南巷中心的平利发起创办了一所新学校。在这些推手中,胡云龙是当地有名的茶商,专营茶叶。康达和王璋是祁门的名人。前者是江西省景德镇商会会长。后者在民主革命中跟随孙中山。虽然两人都不以泡茶为生,但他们家也都有茶名。他们非常热情。经过协商,同意将学校命名为梅南小学。除了几个茶商慷慨解囊,还上报县政府征收每元3%的茶叶提成,由学校从每个茶号中收取。校舍由康达的“汇通康茶”重修。就这样,祁门第一所新学堂在茶商的积极支持下建成了。
此后,在祁门县建立了许多新学校,如1906年在县城东山书院修建的祁门县高等学校、1908年在蠡口建立的西乡高级中学、民国二年(1913年)在李珊建立的祁门西乡六区公立小学等十余所小学,以及民国二十八年(1933年)建立的十余所小学
这一点在1933年祁门茶业改良场出版的《祁门之茶业》系列中有具体描述:“祁门的教育经费极其短缺,一年约一万二千元。县级完全小学2所,公办完全小学2所,民办完全小学3所,民办初级小学24所。他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茶叶捐赠。其收取方式,如西南乡民办小学,在当地园户卖茶,每斤茶捐2%,按每个茶号收取。红茶每盒十五分,每片茶叶两毛五分(含十片每片五斤)。但是,每个乡镇的茶叶捐赠都是当地政府自己收集的,应该由当地的学校使用。县教育局将再次收到县里的一笔捐款,即按照每箱每筐(重量超过50公斤)2.5%的比例收取红茶,以满足全县教育经费的需要。去年(1932年)茶叶价格下降,箱数也少了。结果直接受其影响教课费,饭感缺。所以,为了省钱,所有的乡镇小学都提前放假了。茶产业的繁荣与教育的兴衰密切相关。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必须找到振兴茶产业的方法。
因此,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专门征收茶教育捐,包括县捐和乡捐。县捐款征收机关是教育局,乡捐款由乡小学征收,具体征收事务由茶号负责。当然,真正承担教育捐赠费用的是县里的茶农。但不可否认的是,茶商在其中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大茶商谢不提。
谢步缇(1888-1947),祁门南乡板桥山人。善于管理人,做红茶生意致富。他在塔坊开了“协达茶庄”,在齐城开了“大莲茶庄”,这两家茶庄都以资金雄厚著称。谢步缇对地方教育非常热心。1929年在南翔倡导集资兴学。他首先带头捐巨款,把家里的茶楼捐了几间,改建成了两间教室。这所学校被命名为“私立塔坊于颖小学”,因此从秋季开始招生。
谢不提当选于颖小学董事长后,又筹集资金,将校舍扩建成三个入口、上下一层的新校舍。除了几个教室外,还有一个大礼堂、接待室、校长办公室、书报室、台球室、教员室、学生宿舍、厨房和餐厅等。条件之好,在当时的县城小学中,首屈一指。尤其难得的是,谢不提提出了新的办学思路。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高薪聘请好老师;二是走读生免学杂费;第三,他们是远道而来的餐饮人。他们只收饭,不收菜钱。就这样,塔坊及其周边的贫困儿童蜂拥而至,使学生人数达到120多人。这在当时的农村小学是绝无仅有的。
1939年,在于颖小学十周年校庆上,谢步缇因热心地方教育而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表彰。同年祁门茶商创办私立祁昌初级中学,谢步缇即兴首开纪录,捐大洋三千元,名列第一。1942年冬,于颖小学意外失火,学校第一、第二学校的房屋全部被烧成灰烬。然而,存放在厨房尽头餐厅里的几箱茶叶和谢布梯躲过了这场灾难。面对火灾的惨状,当地民众感到难以修复,害怕小学倒闭。对此,谢不提安慰大家说:只要我的那盒茶叶完好无损,修理就可以了,不用担心!果然,不出一年,在他的独家赞助下,学校恢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