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人们对饮食和保健的重视,喝茶更受欢迎。茶入莱,茶入食品,不仅丰富了饮食菜单,而且还发挥了茶的保健和保健作用。这也和现代茶文化是分不开的,下面关于现代人的茶文化做一详细介绍。有关
有人说:茶文化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我以为此论大谬。在我看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但不会消亡,相反,还会发扬光大,为什么?因为茶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刚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所缺乏的。
第一,茶是连接上层精英文化和草根民间文化的桥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话叫做“齐秦、书法、绘画、诗歌、酒、茶”,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七大修养,属于精英文化的最高境界,茶也包括在内;中国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七件事,包括茶。茶在两种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茶确实在沟通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可以让文人更有民间的感觉,也可以让百姓更有文人的感觉。这真是一个可爱的角色。
其次,茶是抚慰人心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让人们越来越疏远,冷漠。在这种形势下,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等传统民俗表现出特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人往往容易浮躁,充满欲望。这个时候,一杯绿茶可以清心,提神,摆脱烦燥,恢复平静。可以说,茶是最适合现代人的“时光饮品”,可以让很多现代人的“现代病”得到治愈。
第三,茶是世俗生活和宗教境界的中介。佛教与茶的关系可以称之为“水乳”,在古代已有“茶禅”之称。禅宗怎么样?首先,它有自己的起源。茶的兴盛得益于禅。唐人在《封氏闻见记》中表演:“学禅不足以眠,夜不食,容以饮茶。人们带着自己到处做饭喝酒,然后效仿,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可见,茶驱除困魔的功效,正是禅学之人所用。以及“天下名僧多,名山多,好茶多。茶用于禅,也是很自然的。然而,仅有起源是不够的。茶禅之所以可以盲练,是因为有更深层的禅修机制。讲究禅宗顿悟。顿悟强调“当下的体验,只能理解,无法用语言表达。”恰好在这一点上,禅与茶“水乳交融”。想想茶的味道。谁能准确描述一下?
恐怕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经历。这不是禅吗?所以禅宗常说,“人若饮水,冷暖自知。当你手捧茶杯,欣赏着飘落的茶芽,品尝着多种酸甜苦辣的茶汁,体会着难以捉摸、难以言说的禅境,你是否也能感受到一种“空无一物、淡然处之”的感觉?也许这才是“茶禅”的真谛?
本来茶是凡人的,却被赋予了如此浓厚的宗教色彩。我相信,在现代社会,恐怕我们再也找不到像茶这样具有宗教特色的神奇物质了。
第四,茶是通向诗意生活的重要媒介。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最大不足,就是我们离自然、绿色、诗意越来越远。现代化的城市把市民隔离在钢筋水泥筑成的笼子里,切断了人类与山河的联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只能提出越来越多的想法向自然和人类索取。因此,人们对机器和计算机越来越亲密,但对我们生活的自然和我们的同类却越来越疏远。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追求现代化难道只是为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像机器一样呆板吗?这种情况引起了西方许多智者的关注。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叫做“人需要诗意的栖居。这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人民追求的理想状态。今天,茶文化在中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蓬勃发展,恰恰反映了中国人正面临着现代化和社会快速转型的挑战。急需用一些具有示范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来平衡国民心态,净化和安抚人心。这个文化符号可以是中国书画,气功,也可以是京剧。不过我觉得最广泛最典型的还是茶,是很容易诱发诗意的精神。自古以来就与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无论哪种艺术形式与茶结合,都能增添一些诗意,使人脱俗脱俗。
第五,茶是东方伦理和哲学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将伦理道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就充当了这样一个中介。日本茶道讲究“清、静、和、寂”;台湾省的“紫藤茶艺”强调“直、静、清、圆”;中国茶学大师庄万芳教授提出“中国茶德讲究”真、美、和、静.这些精辟的概括,都体现了东方人对茶寄予的理想境界。它们是道德、伦理和哲学。周瑜先生曾提出,中国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有意思的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还在一篇口头文章中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他说,“我最近才认识到这种思想(指《天人合一》注)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归宿”,并强调“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在世界上生存的贡献主要在于此。钱先生的话,被中外学术界称为他的“文化遗嘱”。我不想在这里把茶文化提升到一个不合适的高度。但茶在“天人合一”方面确实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现代人如果能清楚地认识到以上五点,自然会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也就是像当年的昭周和尚建议的那样:“有茶。”希望以上介绍能让你对现代茶文化有所帮助。.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