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10家“民族品牌”茶叶机构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进一步确立了杭州在全国茶产业中的突出地位。这是杭州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这不仅为杭州茶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对杭州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打响“中国茶都品牌”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杭州茶产业发展迅速。借助上海世博会,茶叶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茶馆(餐厅)行业更加繁荣。应该看到,要发展“中国茶都”的品牌,真正成为全国茶产业的龙头,还需要做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要不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和世界的层面去思考“中国茶都”的定位?不能只盯着这张金名片,还要考虑离这个定位还有多远,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是否有必要制定与杭州“中国茶都”地位相匹配的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几年、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杭州将真正成为全国茶产业无可争议的“茶都”。是否应该进行专题研究,统筹市区、县(市)茶产业发展,集中独立做事的力量,集合五指,形成拳头,齐心协力,让杭州的茶产业共同为“中国茶都”做出贡献?是否应该利用“外部脑力”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杭州有八大“民族品牌”茶业研究机构,人才济济,智力丰富,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顶级茶叶研究专家学者。如何让他们为建设“中国茶”提供智力支持?
应对国内外茶产业的蓬勃发展
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茶都”的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需要在赞美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在成绩面前寻找差距。从国内来看,杭州的茶叶品牌不如福建安溪的铁观音响亮,杭州的茶叶产品推广不如云南的普洱茶轰轰烈烈,杭州的茶产业规模效应不如湖州的安吉白茶明显,杭州的茶叶销售市场不如广州、济南的红火。从国际上看,中国虽然是茶的故乡,但茶产业不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目前,世界茶叶市场的交易中心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现在,我们有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第四大出口和第四大外汇收入。再者,茶叶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也不如日本。而且茶叶市场覆盖面还不如英国的立顿茶。他们年产值230亿,相当于全国7万家茶企的总量,可见差距之大。原因是茶产业没有组织起来,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大。
突破制约杭州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52万多亩,总产量3.02万吨,总产值17.2亿元。名优茶占比高,影响力大。然而,在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杭州茶叶的品牌,小而散。就西湖龙井而言,不到2万亩的规模,却有60多个茶叶品牌。再比如,杭州茶叶产区总是只采摘春茶,夏茶、秋茶都被丢弃,宝贵的茶叶资源浪费在茶园里。如何让这些茶叶资源为茶农创造财富,也是一个值得突破的难题。再比如单一的茶叶产品,除了春季的绿茶,没有其他品种可以卖,虽然有几个b
如何突破制约杭州茶产业发展的瓶颈?第一,高度重视品牌整合势在必行。从抢占茶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高度,引导茶产业充分重视品牌意识;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茶叶品牌整合。同时,要以茶叶品牌整合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整合,着力培育和扶持茶叶企业做大做强,推进茶叶企业集团化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第二,要注重科技优势。要充分利用杭州茶叶科技队伍的强大优势,针对制约杭州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专题调研,分析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克服一些制约性问题,通过几年或几年的努力,推进杭州茶叶产业现代化,进一步提升杭州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要制定有利于促进杭州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从全局和先进的高度谋划茶产业发展,旨在抢抓机遇,主动作为。
传承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璀璨夺目的杭州茶文化不仅是杭州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龙井茶是杭州茶业和茶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在历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社会效应。其次,要更加重视对杭州特有的茶文化遗迹的保护,对农村和城镇的茶文化遗迹进行抢救性修复,绝不让这些珍贵的茶文化遗产消失。第三,要组织力量对尚未发掘的茶文化遗存和文化碎片进行认真挖掘和整理。同时,要广泛收集一些遗失在民间的有价值的茶文化传说、历史典故和历史遗迹,通过挖掘、考证和整理,使杭州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得以延续。第四,要进一步加强茶文化的宣传。宣传杭州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普及茶学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杭州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茶文化的渗透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进一步弘扬茶文化。五是发挥历史悠久的龙井茶资源优势,大力组织茶叶旅游,结合茶叶旅游宣传杭州茶文化,以茶文化促进杭州茶叶旅游。这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大有作为,进一步促进茶文化和茶旅游的共同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