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保温瓶是冬春的宠儿。那么,在没有保温瓶的清代,广州人是如何保暖和泡热茶的呢?昨天,300多件清末民初的茶桶、茶壶在花都“故里”的“清代茶桶、茶壶民间展”上展出。是西关收藏家邹永生近三十年来收藏的精品。水壶保温杯是冬春的宠儿。那么,在没有保温杯的情况下,清代广州人是如何保温热茶的呢?昨天,300多件清末民初的茶桶、茶壶在花都“故里”清代茶桶、茶壶民俗展上展出。是西关收藏家邹永生近三十年来收藏的精品。
茶斗保温长达数百年。
“清代广州人出门前,都是把茶壶放在藤条或木制的茶壶里,在茶壶和茶壶之间的缝隙里塞棉花等物品保暖。
邹永生说,传统的搪玻璃银热水瓶是1892年英国科学家杜瓦发明的,直到1912年才由德国人传入中国。这种神奇的材料刚到中国的时候,价格不菲,只有政府官员和有钱人才买得起。直到1926年中国第一家保温瓶厂在上海成立,玻璃保温瓶才得以普及。
“就在中国大规模生产保温瓶之前,木制、竹编、藤编的茶水桶被用作广州人出行的暖茶器。邹永生介绍,在清代,古人把茶壶放在藤制或木制的茶壶里。多为木制茶壶,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富裕家庭使用的茶壶做工精致,外面用雕花或黄金装饰。
邹永生说,同样的原理也用于制作提篮式暖饭,类似于现代的手提篮。
仔细研究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厨具,可以发现,在整个清代和民国初年,茶水桶和茶筐成为当时居家出行的必备隔热器。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消失的竹壳热水袋是古代竹制茶水桶的延续。由此可以推断,老广用茶水桶取暖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上百年。
清代茶具沿袭明代标准。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与茶叶相对应的茶斗和茶壶的制作,它们造型各异,风格各异,与地域文化习俗紧密相连。由于岭南茶文化历史悠久,衍生出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茶具。
记者看到了300多件清末民初的广州茶桶、茶壶。构件由藤、木、竹、陶瓷、青铜和刺绣等制成。再现了岭南茶乡数百年的茶文化记忆。
根据邹永生的研究,清代的茶壶通常是用陶器或瓷器制作的,在康熙、乾隆时期盛极一时。清代,岭南茶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绿茶,还有红茶、乌龙茶、白茶、红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是条形散茶,饮用仍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茶具也基本没有突破明代的规范。
清代以后茶具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喝花茶,为了保持香气,用壶泡茶,然后倒入瓷杯饮用;红茶绿茶讲究茶韵,泡茶要用带盖的壶、杯或碗。
邹永生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迷上了古代广东民间茶具的收藏,到处收藏不起眼的茶桶和茶壶。
据他的收藏,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色各异,加上诗、书、画、雕等艺术,把茶具的制作和品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时,人们对茶具的种类、颜色、质地和风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