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的日益重视,紫砂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与此同时,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但高素质人才后继乏力的现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后人传承紫砂基本功。但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略有不足。如何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法,从而培养出一批技术精湛、勤于思考、乐于创新的新时代紫砂人才,是整个行业都要考虑的问题。
正在认真学习制壶技艺的艺人。
创意团队不断壮大。
传世产品匮乏。
对于现阶段的整个紫砂行业来说,用极度繁荣和飞速发展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种繁荣不仅体现在紫砂壶的价值在近几年的拍卖中一再攀升;不仅体现在制作紫砂壶的工匠的价值和地位不断上升;还体现在紫砂壶的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发现,并发扬光大。最基本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是,从事紫砂壶生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宜兴,陶豆正在经历紫砂产业繁荣带来的变化。宜兴黄龙山是紫砂矿藏最丰富的地方。所以家家打泥,家家制陶,是黄龙山脚下一道独特的风景。即使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已经不能欣赏龙窑口升起的壮观炊烟,但制壶仍然是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的主导产业。据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石介绍,宜兴从事制作紫砂壶的约有3万人,其中高级工匠107人,能工巧匠282人,助理工匠779人,技师1522人,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企业上万家。如果算上泥浆提炼、包装等一系列产业链上的员工,那就是一支近5万人的大军。与解放初期不足几百人的员工数量相比,这一数字正在快速增长。
随着制壶大军的日益壮大,竞争日趋激烈,制壶技艺的精湛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对于一些茶壶爱好者来说,他们并没有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一位收藏家收藏紫砂壶多年,对历代经典造型和传统名品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与以前的制壶技艺相比,现代工匠提高了很多,烧制技术也变得更加精准和高超。但作品中的气度和韵味,是老锅比不了的。而且,市面上现有的作品虽然门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总感觉千篇一律,似曾相识。这个行业人才还是比较短缺的。他是这么说的。
与这位收藏家相比,一位自己从事制作紫砂壶的工匠的观点可能更有说服力。他认为,说到制作技巧,现代紫砂壶当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成熟。然而火热的紫砂市场也让很多制壶人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和创作中,一味追求醒目的造型和速度,而忽略了壶本身的内涵。但他也认为,紫砂行业缺乏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的原因。
教学科研一体化生产
成功模式很难复制。
事实上,作为中国陶瓷主产区之一的宜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人才培养都有着非常成功的运作模式。宜兴紫砂厂成功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机制也被教育部认定为当时最成功的经验之一。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陶瓷专业教育人才,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与宜兴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张守智认为,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历史就是手工业发展史。基本上紫砂的传承全靠师徒。这种格局一直到解放前都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宜兴当地政府成立了合作社(后来的紫砂工艺厂),试图将紫砂这种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这一时期,朱可心、顾景舟、姜戎等七位老艺人在紫砂工艺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宜兴作为陶瓷产区,培养人才的方式很独特。不仅有紫砂小学,还有紫砂中学。进紫砂厂之前,有中小学的紫砂工艺培训。学生中学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紫砂厂学徒班继续深造。学徒班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有了六年的基础。这时,工厂挑选有潜力的苗子进入紫砂研究所进行科研。据张守智回忆,由于紫砂厂从未从事过半机械化生产,所以一直保持着传承传统陶瓷文化的工艺。所以徒弟技术过硬。
从50年代末开始,鉴于我国陶瓷产区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设计人才的需求,轻工业部和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了全国陶瓷培训班。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结合产区,持续举办全日制和半日制培训班,为帮助陶瓷企业在职职工提高文化素质和设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企转型和饮茶文化的发展,紫砂市场十分火爆。社会对紫砂工艺品的需求在增加,但有计划、有目的、大规模的紫砂培训却减弱了。这对紫砂后续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现在的紫砂人才基本都是由在职学徒、助理工匠、工匠、高级工匠等来培养的。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室里。他们每周下班两天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两三年的学习拿到资格考试证书,并申报评定职称。另一种模式是高级工匠、省级大师、国家级大师自由吸纳本土艺术家,培养自己的制作技艺。
传承与创新并举。
艺术家应该道德和艺术并重。
著名紫砂艺术家华建敏认为,现在紫砂人才最缺乏的是创新能力。所以他带徒弟的时候是基本功和创新同步进行的。他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紫砂工匠,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在宜兴,也有一些教学模式正在探索,有利于促进紫砂技艺的传承。国家工艺美术师卢俊在这方面很有心得。他在沿袭紫砂工艺厂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改进。他告诉记者,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因材施教很重要。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发展特点,给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他认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他的培训班学习两年,打好基础,学员就可以走上社会两年。两年后,我会回到学校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时候因为开阔了眼界,所以进步会很快。
中国美术学院紫砂艺术教授杜江华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紫砂的需求已经逐渐提升到艺术品的层面,面对这样的情况,高素质人才的比例非常少。紫砂行业想要更好的发展,还是需要探索一套符合当下社会的教育体系。既能有良好的技术底蕴,又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艺术家。现在从事紫砂行业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这门艺术的人不多,这和紫砂还在发展有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人才库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行业,提高整体素质,紫砂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张守智告诉记者,其实当代的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但有多少文化含量还有待考量。这些年来,紫砂行业如此火爆,很多工匠都在忙于生产和经济效益,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很好。现代社会对紫砂的需求越来越高,提高当代紫砂年轻人的文化素质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年轻人自发去高校深造,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有一些文化素质高的工匠自己举办短期培训班,然后把自己的作品做成画册,拿给同行和陶瓷界人士看请教,这也是一个好现象。一些陶瓷艺术大师在工作之余仍然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帮助贫困学生,这是艺术道德的体现,值得当代紫砂人学习。从长远发展来看,紫砂人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道德。只有艺术和道德的双重修炼,才能在外在利益的诱惑下专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