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红茶 厦门茶味 慢城茶香

厦门茶味 慢城茶香

厦门茶叶味道,慢城茶香

标题:厦门茶叶味道,慢城茶香

厦门很多时尚杂志上留下的词是“悠闲”、“慢城”、“舒适”.最近,新闻周刊上留下的词是“P”,责任.我们进入厦门做小众专业杂志的时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能给读者带来怎样的厦门?在看到更多的白鹭在白鹭岛上嬉戏,也习惯了海浪拍打岛屿的声音后,我们选择在厦门的古城小巷里徘徊,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寻找真正属于厦门的味道。

结论是。一个城市的味道。往往是一些最终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

对于厦门的老茶客来说,记忆最深的厦门味道,来自于幽静古宅里的茶摊。如果说十步茶店是商业化的结果,那么楼下随处可见的老茶店就是厦门人喝茶的“原生态”。简陋的矮茶几和沾有茶叶的茶具,构成了厦门人传统的“茶桌童子”。虽然传统的“茶桌男孩”在今天已经不多见,但厦门人在大德基的沙滩上、南普陀的寺庙里、金榜山上的绿林中摆上茶具,却是现代版的“茶桌男孩”。聊天叙旧。这一天过得很舒服。

厦门岛不种茶。但厦门是历史上中国第一个出口茶叶的港口。荷兰语“茶”字直接从厦门方言音译而来,后来欧洲各国也模仿厦门方言翻译“茶”字。厦门人把茶称为“茶米”,认为茶和米饭在日常生活中同等重要。好客的厦门人制作功夫茶。功夫茶也产生了善于请假的厦门人。

去厦门旅游的人,不尝尝厦门的功夫茶,会后悔的,就像秋天去北京,看不到香山的红叶一样。会后悔。这是一座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茶香的城市,在海边的群山中。有山有海,有绿树有花。到处都是泡茶的好地方。一小杯功夫茶,袅袅茶香,蕴含着这座城市悠扬的美誉,古朴的民风,慷慨的山海情怀。

对于传统的厦门人来说,功夫茶就是生活,不需要隆重的仪式。只是需要时间。一个小杯子,熟练的旋转,品尝,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

这就是“茶给厦门的味道”。

“厦门的味道。

厦门其实是一个很对立的城市。海西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进入大同路、八士这样的地方,发现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原始厦门味。找厦门的气质和性格,不能以楼盘多高多贵为标准。还是黄金周的游客多,但要在那些古老的老市区里细细品味厦门风味,骑着马下楼,“在茶几旁”,讲着神仙泡的老话。

说起在厦门泡茶,真的是人和地理位置的问题。与其说泡茶是厦门人骨子里不可或缺的休闲气质,不如说泡茶是厦门人人都愿意做的休闲活动。

闽南人爱喝茶似乎是众所周知的。闽南的待客礼有客人一进门就泡茶的规定,所以喝茶在厦门人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形成了吃饭睡觉一样的生理习惯。很多老厦门人天天泡茶。如果有一天你不喝酒了。这日子好像没什么精神,厦门人叫茶特别有意思。厦门人把茶叫做“茶米”,可见茶在厦门人的日常生活中和吃一样重要。

厦门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泡茶。都是很好的功夫茶,开水,烫壶,烫杯,泡茶。一系列动作快速而优雅,就像功夫套路一样。厦门人下大力气喝杯茶,功夫茶也成就了厦门人善于请假的慢热性格。泡,泡,一天就过去了。这种慢热的喝茶习惯伴随了这座城市几十年,正在逐渐改变。过去,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茶几男孩”曾经是老厦门人的最爱。早些年,这种“茶桌男孩”一般都是在街边,随便摆几张小桌子,然后准备一瓶刚烧开的水和一些茶叶。这非常简单。但它的出现代表了厦门人慢生活的雏形,也是过去物质匮乏、经济不景气时代厦门人最轻松的生活方式。

如今,茶几男孩正在消失。只有大同路和七城留下了解放前开的“五湖茶桌”。经过时间的淘洗,“五湖茶桌少年也已经融进了厦门最后的老城区,几乎所有的茶桌少年都是住在附近的老奶奶老阿伯。邻居喝茶,在茶桌边互相聊天。说说张父母和李家的缺点,慢慢来。”茶几已经形成了一个谈古的地方,老厦门人往往是一壶茶。泡一下午,一边听“聊古神仙,花生,糖果,瓜子等。在龙海白水”,茶奉精品,生活就是这么悠闲。

现在,厦门有许多茶馆。有些复古,有些新潮。但说到“茶几男孩的街头生活”,那就得在整条骑楼街下,或者红砖边上,摆个小方桌,配个矮方凳。边上放一瓶刚烧开的水,泡一下午。向右看。虽然没有在这样的“茶几”上泡上一下午的茶,但也羡慕住在巴士市大同路,骑车下楼的老厦门人。早上一开门,就能看到活生生的民生。

当我们沿着大同路走走停停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茶具摆放在我们的家门口。邻居只是招呼我们,过来泡茶。“话仙,这种生活支撑了厦门人休闲生活的氛围,是老厦门人共有的。但在外人看来,这样的闲情逸致很柔和,很感性,在茶中也很有人情味。

很多人羡慕厦门的宜居环境。厦门也正在成为全国各大城市的“慢生活”生活方式。而盲目的崇拜者来到厦门,却很难发现所谓的“厦门慢性子”。我们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描述清楚,但如果你经过大同路、八士,你可以在“茶桌”旁坐下,和好客的厦门人一起喝功夫茶。文字仙子。一切都在这美妙的茶香中品味。这是从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你会品尝到不同的厦门风味。

茶人花厦门

人物名片

福建省茶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市茶叶学会理事长苏天补。

来厦门采访厦门茶主题,找爱茶的朋友,邀请合适的采访对象。很多人也推荐一个人苏天补,不是因为他有“福建省茶叶协会副会长”等诸多头衔,而是因为他被称为“厦门茶叶的活字典”。我们和他在茶馆聊了一上午,我们很惊讶他把厦门茶的历史都背出来了,连每一个数字和年份都知道。和这本《厦门茶》活字典聊天,一段厦门和茶既欢乐又屈辱的往事渐渐在我们脑海里清晰起来。

苏校长说。说起厦门茶叶品牌的关系,必须追溯一下厦门口岸出口茶叶的历史。厦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叶出口口岸之一,早在1610年。福建茶叶从厦门出口到印尼的爪哇、万丹等地。19世纪中叶是厦门港茶叶出口的高峰期。从清咸丰八年到同治三年(公元18581864年),英国每年从厦门口岸进口乌龙茶1800.3万吨。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英国厦门港进口乌龙茶的最高量为4500吨。1896.厦门港的茶叶出口达到了12000吨的高峰。其中,1万吨台湾省茶首先在福建加工。然后从厦门出口。港口的繁荣带动了厦门岛茶叶公司的崛起。如今,鹭江道、中山路、大同路附近有40多家茶叶店。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战争的爆发导致厦门口岸茶叶出口连年下降,从1943年到1945年。厦门港几乎没有茶叶出口。衰落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厦门港出口乌龙茶216吨,岛上因战争而倒闭的一些商家也得以恢复。1976年,厦门首次向日本出口3吨福建乌龙茶,随着1981年日本研制成功乌龙茶饮料,销路很好。厦门口岸乌龙茶出口量猛增,厦门再次成为福建乌龙茶最大的集散地。回顾厦门口岸出口乌龙茶的历史。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厦门的命运与茶息息相关。茶叶出口的繁荣导致厦门港口经济的繁荣,茶叶出口的衰落导致厦门港口经济的停滞。

厦门本地不产茶,但长期作为乌龙茶的出口口岸,厦门的乌龙茶精制加工技术一直领先于福建众多茶乡。很多茶企选择购买武夷山、安溪的茶园,将茶叶原料运到厦门进行整理,直接出口。上世纪70年代,厦门成为福建第一个使用电烤技术的城市。

苏会长表示,港口经济的优势形成了厦门人喝精制茶的习惯,渗透到了今天厦门人的精致生活。因为这样更理性。所以厦门人对茶的消费没有泉州人高,对茶的需求更侧重于“品质”。喝茶要注意味道、心情、氛围。厦门的茶楼档次也很高,几百平米的茶店,装修华丽的在厦门随处可见,高端品牌茶店都聚集在繁华的商业区。容易形成浓浓的茶香氛围,所以造就了今天的荷香西路品牌街。

人物名片

郑启五,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厦大校园,自称“校园土生土长”,是“初三”的一员。他是知青,是临时工,也是插队的厨师。历经坎坷,1977年高考恢复实现人生转折。现为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他快乐地生活着,读书、写作、讲课,各享其乐。奉行“不抽烟,少喝酒,多喝茶”的哲学,先后出版《喝茶》、《到闽南喝功夫茶》、《芙蓉湖随笔》等专著、译著、编著18部。在许多报纸和茶叶网站上都有“郑启五茶散文赏析”、“五个茶故事的启示”、“美味无穷”等栏目。

虽然我的籍贯是湖南,但是我在厦门出生长大,在厦门生活了一辈子,已经完全被厦门的风土人情同化了。我今天爱喝茶,多半是因为从小接触到厦门人的饮酒习惯。小时候父亲今天带我逛庐江路,在路边和横幅下都能看到一整排“茶桌”,俗称茶叶店。一些破旧的矮八仙桌,一对沾满茶渍的瓷茶具。几个人围着一个简易的木椅和竹凳坐着,就这样喝着。从日出到日落,喝茶的人都吃饱了。这种制茶模式是厦门人特有的一种饮茶方式。

当时“茶桌小子喝的大多是厦门茶叶出品的乌龙茶”,如“一枝春”、“柳香”,按今天的说法,是高温烘烤的浓香型茶。厦门的老人喜欢把茶叶泡成褐色,像酱油一样浓,然后捧着小茶杯,慢慢地抿在嘴里。很多老厦门人习惯早餐“一杯浓茶,一个青兰派”。还有街上的“茶几男孩”让小小的厦门茶香四溢。那时候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满城茶香”。

“文革期间,我离开厦门下乡去闽西。当时闽西下乡的一些厦门知青带的是茶具,但在那个粮食不足的年代。我爱喝茶,但不敢喝。我肚子里油水不多,但是越喝越饿。那一次应该是我离开茶时间最长的一次了。1973年知青回城,我搬回厦门,在厦大食堂当炊事员。烹饪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所以我们享受一种特殊的福利“劳保茶”。不要小看这种“劳保茶”。计划经济时期,茶叶要统一配给。当时可以给每个炊事员分配四包“一枝春两包”留香,用纸袋简单包装,纸袋上的“海塘商标”、“厦门茶叶公司”字样简单醒目。我们平时不把这些“劳保茶”带回家,就放在食堂喝。劳动力缺口。大家围坐在一起,厦门人喜欢三五个人一起喝茶的感觉。茶水就是食堂的蒸饭水,一套印有毛主席经典语录的瓷茶具。

把整套茶具放在一个旧脸盆里。在瓷壶里装满茶叶,先倒入一勺蒸饭水。盖上锅盖。又倒了一勺热蒸饭水,这样整个茶壶连同五六个配套的小茶杯都泡在开水里了。在内外开水的作用下,“一枝春”或“余香”的香气立刻溢出了食堂。倒出来的茶汤都是深棕色的,和街上的“茶桌男孩”差不多。《海岸壁》、《一泉》、《余香》,这些如今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词,陪伴了我爱茶的一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从喝浓茶变成了喝绿茶和清香乌龙茶,但我还是觉得只有这种“一泉”和酱油水一样浓的“余香”才是老厦门人喝茶的味道。现在的老厦门人和很多海外华人还是只认“海墙”这个牌子,只闻“一枝春”“余香”的浓郁香气。

90年代以后,随着厦门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受到厦门人饮茶风气的影响,喜欢上了茶,进而影响了老厦门人的饮茶观念。这种相互融合让厦门变成了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茶的浸润也培养了新一代厦门人温柔包容的真性情。相比属于闽南的泉州,厦门人喝茶绝对没有必胜的气势。厦门人喝茶不拼茶。在厦门喝功夫茶,功夫不在茶中,而在一个饮茶人的氛围中。懂得品茶的人更睿智,更能理性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可以说,平静轻松的厦门虽然不产茶,但却以自己热情包容的性格,将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然后傲然一笑,海西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400897.html

作者: 红茶砖家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