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茶叶百科 以三茶统筹茶文化|谈茶楼的古今

以三茶统筹茶文化|谈茶楼的古今

南平这一片,古时称为建州,居闽江之源,境内千峰叠翠、万壑流清

标题:三茶统筹茶文化|前世今生话建茶

本文于2023年5月14日刊发于福建日报第六版。武夷山市杏村镇燕子克生态茶园内樱花盛开。肖文峰拍下了南平这一带,古称建州。它位于闽江源头。它是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的发源地。 “嘉木”种植在流经数百里的涧西河两岸。 ”,孕育了一颗灵芽,史称“煎茶”。数十万年来,深得帝王贵族的青睐。宋徽宗、元世祖、乾隆都是它的拥趸;它曾赋于文人墨客风雅无穷的诗人,欧阳修、苏东坡、陆游都是它的拥趸;世子的《丛林药》,在僧寮道观、松风逐月中,被抛洒在红尘与人间;高不可攀,终将无耻丢同一首诗”;也随着驼铃之声穿越亚欧大陆,成为文明使者,让“中国元素”融入“世界语言”,尽显“东方树叶”的神奇……龙团风兵著名的官天煎茶,发于汉代,盛于唐代,盛于宋代。陆羽在《茶经茶之源》中记载:“福州、建州、韶州、香州,生于岭南之南……常有,滋味极佳。”这是关于煎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唐贞元元年(785-805),福建观察员常滚在建州创制糊茶,闻名全国,是建茶制作工艺的第一个突破。民隆隆启元年(933年),建州人张廷辉将北苑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福建,作为御茶园。煎茶开始以“北苑”之名登上历史舞台。太平兴国初(977年),北宋接管北苑,派重臣监造御茶,并专门铸造龙凤圈模,“与众百姓同饮”。宋徽宗称赞“今朝盛世,盛世之时,贡筑溪,龙饼凤饼,名扬天下,谷源物产自此盛行。 ”北园鼎盛时期,建州共有官、私焙茶商1336家。其中官面包师三十二人,小面包师十余人,分布在今建瓯、建阳、政和、延平一带。同时,与煎茶一起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煎盏是当时最好的茶具,创造了“兔毛煮云液,解酒美人”的文化奇观。黄昏、赵宋时期,茶叶源远流长。共有268位文人雅士、38位宰相(含副宰相)议茶筑茶,创作诗词歌赋1000余首。数量、名气和声望都是无与伦比的。 “建州之东,凤凰山,觉之宜茶,而北园。太平兴国初,为御饼房,年年龙凤来进贡。”涧溪河畔,河源村边,沐浴了千年风雨,冲刷了岁月沧桑的摩崖石刻依然屹立。这是北宋福建调使柯氏留下的御膳记。茶文化天下第一,北苑一绝。”茶文化的辉煌历史。两园合贡,五马推荐一新。总距3500里建安到汴京,北苑走过了400多年,作为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曲江沿岸的萌芽长期隐藏在“北苑”的耀眼光环下。直到公元十四年元之元(1277年),浙江平章政史,喜将武夷茶进宫。元祖忽必烈初尝崇安“石乳”,盛赞这里茶芽旺盛. 崇安茶叶经过百余年的锤炼,最终作为御茶登上历史舞台。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建武夷御武夷山四曲河畔的茶园,武夷正式接过北苑的接力棒。不久,元朝在福建设立了直属中央管辖的“建宁北苑武夷茶场采茶处”。北苑御茶园与武夷御茶园共同开启了茶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地两园,年年进贡”。辉煌壮举“自建贡以来,灵草自知,盛世朝阳。初贡仅20斤,采摘户80户。星志记周,岁月得。”元代《御茶园》详细记载了武夷御茶园的历史,御茶监张洹在《重修茶场记》中称赞武夷茶“石相锋利” ,浑浊肥厚,色泽绿艳,味甘香”。
每到新的一年,更加茂盛珍贵的植物与日趋精湛的制茶工艺交融碰撞。武夷御茶园的新茶,承载着山石之精华、山水之永恒、云雾之清新。五匹驿马日夜奔赴北京,为依旧冰雪覆盖的元大都带来了新年后的第一抹春绿。当时人们称之为“五马推新茶”,使武夷之名响彻乾坤,名扬天下。涅槃重生花开三叶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百姓制团茶的负担,下令“停止制龙团,只挑芽进”,将“团茶”改为“散茶” .茶园也告别了“特意策划进贡”的资格。然而,随后诞生的散茶工艺,开启了煎茶涅槃重生的过程。 “断龙珠”后,煎茶由蒸青膏饼茶逐渐转变为晒青蒸青散茶,再改良为炒青茶。几代茶人的匠心之作,让这片蕴含武夷山水、三叶绽放的灵芽重生,成为当代世界六大茶类中红茶、乌龙茶、白茶的发源地。陈颖《阳光》 据茶界名人张天福考证,始于16世纪。继绿茶之后,武夷山又出现了半发酵乌龙茶。当时,武夷茶农接受了江西、湖南等地“茶童”传来的炒青生产技术,并加以发展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传承古人深厚的匠心精神,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6年被联合国列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 202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6世纪以后,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逐渐南移到广东和台湾。 1830年,在北苑旧址建欧东风镇,茶艺师傅种植了6000多株乌龙茶树,由晚清举人林凤池传入台湾,成为乌龙茶的发源地。台湾清心乌龙。 17世纪至18世纪,正山小种诞生于闽赣两省的“桐木关”。从崇安开始,红茶的制作方法传到各地,并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饮茶之风带入欧洲,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成为重要的饮品。宫廷生活的一部分。时过境迁,清乾隆年间(1772-1782),现代白茶诞生于简阳区张墩镇,一个幽静空旷的山谷。只需自然萎干,不炒不揉,不烘不捻,简单的工艺造就了清新香甜的纯正口感;不需修饰美化,满身白毫,如银如雪,日积月累,岁月赋予强身健体的丹药功效。如今,中国白茶城落户政和,激活了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开启了政和白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篇章。茶艺《乌龙入宫》肖文峰摄万历茶道茶与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自盛唐以来,建茶登上遣唐使东归的渡船,用团茶和建盏揭开了日本茶业的发展序幕,奏响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文化交响。公元17世纪,武夷山下梅村的当溪码头,一头是比肩接踵的茶市,一头是不远千里而来的晋商茶队。武夷岩茶从这里出发,沿梅溪过铅山,入长江至汉口,一路北上,辗转至中俄边境恰克图。一片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远销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并最终延伸至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这条绵延1.3万公里,横贯欧亚中俄蒙、覆盖中国南北大地,于驼铃声声中走过两个世纪的传奇路线,便是万里茶道。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它不仅实现了南北中外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缔造了让世界瞩目的商业辉煌,也引发了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如今,随着世界各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万里茶道申遗的推进,万里茶道又以新的、更高级的形式出现在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这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是新经济合作范式和地缘政治的需要,更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需要。坚守中国茶文化“茶和天下”的精神价值,一片小小的茶叶跨越国界,始终散发着文明交流互鉴的芬芳味道。“三茶”统筹·赓续新篇又是一年春好处,又是茶山吐绿时。“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节,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深深期许,重若千钧。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世界红茶、白茶、乌龙茶发源地和万里茶道起点优势,着力构建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的茶产业发展大格局,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等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夷岩茶、政和白茶等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茶传习所、传承基地、中国武夷茶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松溪茶平乡万亩生态茶园 王大伟 摄蹚过漫漫历史长河,建茶正迈向新的高峰。截至2022年底,南平全市茶园面积65万亩,毛茶总产值49.48亿元,规上茶叶加工产值108.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410.5亿元,全市约85%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建茶正续写着“东方树叶”新的传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574092.html

作者: 张珊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