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八角洞乡以拥有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尤鲁而闻名。恩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了恩施尤鲁生态走廊。芭蕉洞乡作为这一区域的重点乡镇,在茶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城郊休闲旅游渐成气候的基础上,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突破,成为这个乡镇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1年以来,该乡利用民族文化优势、恩施尤鲁茶文化优势、景观生态资源优势和在环城游憩圈内的区位优势,激活香蕉生态、文化、民俗等优势。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场景,将农业与旅游、生产与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将恩施尤鲁茶文化与侗族文化结合,逐步理清了茶经济、民族经济、旅游经济的经济发展思路。
春节期间走在恩施市八角洞乡碛口村,看到的却是九道水,澡盆车坝,唐家大院,碛口。风雨桥、休闲亭已建成,便道路基扩建完成。我们计划今年硬化这条道路,把碛口村、登龙坝、高拱桥凤翔坡连成一个整体,让恩施尤鲁生态走廊早日在人们面前熠熠生辉,让八角洞乡成为恩施城郊休闲旅游的不二之选。八角洞乡党委书记徐伟说。
截至2011年,该乡农业收入6亿多元,其中7.5万亩茶叶产值3亿元,茶叶已占农业收入的50%。如何才能实现又一次突破?传统的采茶卖茶方式肯定不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中国生态休闲养生之都和恩施市八大生态廊道建设的机遇,整体推进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突出茶经济与国民经济相融合的旅游经济特色,无疑是八角洞乡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茶叶经济有待升级
10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八角洞乡建成了25公里长的茶叶经济走廊,形成了万亩生态茶园的独特景观,茶叶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登龙坝、高拱桥、寨湾、黄连喜、碛口等村都是香蕉茶生产的老牌专业村。登龙坝村位于恩施尤鲁生态走廊的中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也是全州唯一的全国文明村。
然而,在这个村子里,我们发现茶文化并没有引起重视和充分挖掘,更谈不上产生效益。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今天,八角洞乡应该在建设新农村和恩施尤鲁生态走廊方面有所作为。在茶产业区域拓展难以突破的形势下,从茶文化入手,挖掘潜力是必然选择。
八角洞乡党委、政府对此清醒认识。徐伟表示: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茶产业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对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穆萨当前的主要任务。
不同情况的合理规划
确定思路后,八角洞乡首先从建筑文化入手,开始改造房屋。
从恩施州城出发,沿209国道进入这个乡的九道水,只见上游一条清澈的小溪。一路上山高、谷深、云淡,溪流两岸,青瓦白脊、木门窗的现代侗族民居分布在青山翠竹之间。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进入村庄,都为此兴奋不已。
新农村建设是恩施尤鲁生态走廊的亮点。一如既往,历届地方党委和政府
交通便利,房屋得到改造,改善了原本优美的生态环境:河道两岸、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柳树、竹子和桂花树,加上清洁家园工程的实施,村子焕然一新,干净整洁又不失古朴韵味。
据了解,这个乡镇的最终目标是让这种青瓦、白岭、格子窗式的房屋遍布芭蕉的青山,门前是潺潺的溪水,古老的木桥横跨在河溪上,从而把芭蕉洞乡打造成城乡乡村旅游的理想之地。
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打造上,八角洞乡除了服务好现有的农家乐,还着力打造几个有品位的农家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侗族文化遗产
在高拱桥村的侗族农家乐里,暖壶、烫杯、倒茶、冲盏,观看当地农民服务员表演的茶道,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在这个乡镇,农村妇女每年都接受这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茶文化养成教育,是这个乡寻求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的事情之一。
2007年以来,八角侗族乡充分依托富硒茶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挖侗族民俗文化,唱专场,打民族牌,走旅游之路。
在省民委和市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枫香坡侗族民俗村,成功塑造了恩施尤鲁茶、硒为主的枫香坡整体旅游形象,开创了集特色产业、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枫香坡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成为全州乡村旅游的典范。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为国家2A风景名胜区。2009年入选湖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芭蕉侗族乡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恩施尤鲁茶文化、山水生态资源和在环城游憩圈内的区位优势,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场景,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将恩施尤鲁茶文化与侗族文化相结合,走茶经济、民族经济=旅游经济之路。
如今,以旅游线路交通建设、侗族民俗风情开发利用、管车坝吊脚楼保护、唐家大院保护、色拉那茶城特色民居建设、枫香坡侗寨景区建设为重要节点,八角侗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万亩生态茶园基地、茶叶生产线、赛琳娜茶城、枫香坡董氏村落文化等旅游内容不断丰富,是独具八角特色的新项目。
八面风
农家乐老板马素娥
现在除了茶叶收入,我种山茶花一年的毛收入超过百万元。为了让村民在八角的乡村休闲游中受益,建议做好周边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作为枫香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我计划聘请专家丰富枫香坡的剧目,让游客在枫香坡欣赏侗族歌舞带来的美景。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游客。
陈八角乡高公桥村主任
2012年,在茶叶采摘方面,要提高采摘质量,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尝试将部分茶场划定为旅游体验区;提高茶农素质,控制农药残留,大力发展有机茶;加快特色住宅建设步伐,新建111套住宅,鼓励农民经营家庭旅馆,吸引城市居民在枫香坡过夜。与此同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资金改善枫香坡侗寨景区路面狭窄的现状,争取项目扩建景区,并乐
为进一步扩大高拱桥村的影响力,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局将与该乡一起争取相关项目的投资,将高拱桥村打造成侗寨风情的生态家园、茶的展示平台、田园牧歌的文明新村和民族团结的示范基地。同时发挥高拱桥村的影响力,打造恩施尤鲁生态走廊,把整个八角洞乡打造成为生态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点评:尤鲁润泽山区
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无疑为农民追求新生活铺就了一条新路。
近年来,恩施以产业发展、生态公路建设、特色民居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诸多亮点,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
从八角洞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一代农民崭新的希望。
董欣的唱功在哪里?
首先,是找到一个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载体。经过1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了25公里长的茶叶经济走廊,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恩施尤鲁在这里完美嫁接了基地和品牌,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保障了农民增收。
其次,突出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的“瓦白岭格窗”和“恩施尤鲁”风格的特色民居,构成了八角洞乡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以文化符号为支点,唱特色戏,打民族牌,走旅游之路,可以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链接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尤鲁
恩施尤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蒸青针形绿茶。清代时,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上世纪6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长期以来,恩施市茶叶面积虽居全省第一,但茶叶品牌建设步履蹒跚。恩施茶农拿着金饭碗乞讨食物由来已久。
2006年,恩施决定重振恩施尤鲁的雄风。
同年,恩施尤鲁被省农业厅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生产标准申报为湖北省地方标准。2008年7月,在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恩施尤鲁湖北第一名茶专家鉴定论证会上,恩施尤鲁被认定为湖北省第一名茶。
恩施引进江苏客商投资成立润邦国际茶叶公司,着力打造恩施尤鲁茶叶品牌。2009年,恩施市成立恩施尤鲁集团公司,9家企业先后加入恩施尤鲁集团。2011年,硒茶城建设启动,基地档案升级工作已经启动,一系列茶叶产品面世。
御品街枫香婆
2010年9月9日,在结束了“认识中国智慧恩施”专题讲座后,于丹来到八角洞乡枫香坡侗族民俗村,体验仙居恩施的神仙生活。
走进枫香坡,热情好客的侗族男女老少举行了隆重的为于丹打开寨子的仪式,聆听淳朴的民歌,品尝醇香的侗族米酒,接过侗族姑娘们献上的侗乐队。那一刻,于丹惊叹于少数民族浓厚的礼仪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在枫香坡,听董导游介绍侗文化,表演民俗体育,探索恩施尤鲁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于丹在枫香坡喝得酩酊大醉,认为恩施所说的建设仙居恩施是真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恩施人不朽的生命。
看到侗族人民在舞台上以天地为背景,用自己的声音喊出了一首富有特色的山歌,于丹说,她再次体会到恩施山歌所体现的淳朴价值观。
专家观点:因地制宜发展。
2006年2月21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目标中,发展生产是基础。只有发展生产,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舒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八角洞乡利用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资源发展茶产业,全力打造恩施尤鲁品牌,顺利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靠近恩施的区位优势,抓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休闲旅游需求增加的机遇,发展侗族特色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使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中,八角侗族乡通过科学规划,形成统一的青瓦白脊格窗的侗族风格民居群,实现民族特色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实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又保护甚至改善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角洞乡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地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