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普洱茶开始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普洱茶所蕴含的生命力开始显现。 2000年以后,随着“越陈越香”逐渐成为业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普洱茶的受欢迎程度开始飙升,直至2007年达到顶峰。茶产业是在市场化初期的不成熟阶段发展起来的。借助资本、营销活动等,最终蔓延成过热的炒作。直到2007年,泡沫破灭,市场进入调整期。本文着眼于1993年至2007年普洱茶市场化萌芽期的混乱与活力并存,试图梳理这一时期的动荡历史。打破沉默,彰显生机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的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南方讲话,使中国陷入僵局。改革开放事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此背景下,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199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至此,统购统销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形态终于告一段落。这一改革对于普洱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我国盐茶贸易一直受到控制。引茶制度从宋代一直实行到清末。茶商缴纳茶叶税后,才能获得茶叶专卖证书。民国时期,传统茶馆的出现给普洱茶带来了短暂的黄金时代,普洱茶迎来了精品茶时期。 1949年以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实行,国有茶厂只执行生产任务。生产计划完全由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下达,产品以统一的“中国茶牌”商标出口。 1993年,统购统销制度结束,打破了百年来茶叶贸易的制度限制。改革开放不仅是制度的改革,更是思想的解放。在普洱茶产地云南,生产端的国有大型工厂已经开始了变革之路。在计划经济时代,普洱茶主要作为销往海外华人和边境市场的产品进行流通。其主要销售地区集中在香港、澳门,部分产品出口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 1950年至1973年,国内普洱茶市场年流通量约9000吨,其中西北地区5000吨,西藏地区4000吨。年通过香港渠道出口量约为5000至6000吨。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原来主管茶叶贸易的经营模式和架构被打破。计划经济时期,茶叶出口必须经过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香港和国外客商只能在每年的广交会上与茶叶进出口公司签订订单。然后云南茶叶公司将生产任务分配给各个国有茶厂。茶厂按照云南茶叶公司确定的计划和配方配制原料。出来进行混合和压制。当时出口的主要产品有:七子饼茶7572、7542、7532、8582、8592、8653、8663,沱茶7663、7653、7643,散茶5、6、7、8、9、10级、非等级茶。当时生产普洱茶的茶厂有七家: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澜沧茶厂、景谷茶厂、京东茶厂。 1996年以后,这个系统被打破了。一是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改革,实行部门承包制。各部门均可向各中小型茶厂下单、销售。
其次,随着香港对茶叶进口商管理的放松和国内茶叶市场的逐步开放,各国有茶厂开始接受世界各地茶商的订单,迎来了“定制化”时期。茶”为国有茶厂。也就是说,各个国有茶厂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生产车间,只按计划生产,不用担心生计。他们也打破了“铁饭碗”,进入了市场化的大潮。这是整个茶行业的变革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宽松的贸易方式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模式。行业内的每个人都必须面临思维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过河。难免会出现一些弯路和迭代,从而导致整个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混乱。幸运的是,混乱最终会带来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都会进行自我转型,逐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前进道路。从这个时期开始,商标注册的趋势逐渐兴起,普洱茶的品牌意识开始萌芽。 1980年国家正式恢复商标注册后,各国有茶厂开始注册自己的商标。中国农牧产品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于1980年11月10日注册“吉星”商标; 1989年6月10日,勐海茶厂注册“大益”牌商标; 1990~1992年2007年,下关茶厂停止使用“中茶”品牌,重新使用“宝岩”品牌,并注册“松鹤”品牌。随着私营茶叶企业的出现,各种普洱茶品牌和商标不断出现。这一时期,普洱茶行业迎来了一股“老字号”的潮流。 “送品号”、“车顺号”、“同庆号”、“客兴”、“福源昌”……历史上知名或不知名的老茶馆纷纷抢着注册。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民营茶企也试图走私民营茶企。 1998年,张毅创办了“顺时兴”茶社,随后生产出了如今无可替代的第一批义乌私商茶产品“1998义乌顺时兴号(春健)”。 1999年,义乌昌泰茶行成立,随后推出“99益昌号”……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有茶厂开始陆续改制,不少技术骨干和员工都来自国有茶厂。期开始进入市场。 2004年,下关茶厂、勐海茶厂相继完成改制,而中国茶叶公司旗下普洱茶生产企业只保留了昆明茶厂,并于1996年宣布停产。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县古茶公司; 1999年,邹秉良、卢国玲创办海湾茶业; 2002年,阮殿农创办云南六茶山茶业有限公司; 2007年,林星云创办云南本土茶业有限公司林茶有限公司; 2007年,成立勐海辰盛茶业有限公司; 2007年,白莲普洱茶庄园开始筹建…… 2 普洱茶的文化复兴 在市场化变革的阵痛中,普洱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悄然显露出端倪。 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节在思茅(今普洱市)举办,并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同时。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香港、台湾地区的近200名学者和专家。 “两会一会”的举办,对普洱茶产业和普洱茶文化的崛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是茶树起源的确立。 1991年3月,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圩行政村新寨村脚下,发现一棵树龄约一千多年的古茶树。
1992年,澜沧县召开“澜沧邦威大茶树考察论证会”。茶界专家组对澜沧邦威古茶树进行考察,并发表了《澜沧邦威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纪要,确认其为过渡性大茶树。 1993年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对茶树染色体对称性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澜沧卫过渡茶树比印度最古老的阿萨姆茶树还要古老。进而确定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中心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其次,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古茶树的重要性。 “保护古茶树、弘扬茶文化”等理念在会上达成共识,同时,保护古茶树的重要性开始向茶农传播。 “两会”之后,普洱茶文化开始发酵,台湾茶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普洱茶的起源。 1994年,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昆明举行。座谈会结束后,以陈怀远、卢丽珍为首的“中国茶艺联合促进会”一行20余人前往义乌,开启普洱茶“朝圣”之旅。 “旅行”寻找普洱茶的原产地。考察期间,在时任义乌乡镇长张毅的帮助下,尝试恢复手工石磨压榨工艺。1996年,“珍茶”卢丽珍定制的“春芽好”是义乌地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普洱茶。如今回望,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被茶界视为“茶业的10年”。义乌茶的复兴。义乌茶的复兴与台湾茶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时期,台湾茶人在义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义乌也留下了大量的茶制品,后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比如“96真春雅号”、“98顺世行”、“99宜昌号”、“99绿大树”等等,义乌茶区开始恢复昔日的辉煌。如果有一个这一时期必须记住的文化事件,一定是1995年邓世海的《普洱茶》在台湾出版。邓世海是马来西亚华侨。普洱茶是他童年的记忆。定居台湾后,他看到了以当地乌龙茶、东方美人、红茶等为基础的台湾茶文化的兴起,邓世海也希望写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书。将普洱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为了写书,邓世海经常去香港,甚至去云南、义乌、茶山。 1993年“国际中国普洱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邓世海作为台湾代表团成员,提交了《论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一文。 ——普洱茶越陈越香”,首次将“越陈越香”的概念引入中国大陆。 1995年,《普洱茶》一书终于完成并在台湾出版,但市场反响平平。直到1997年才开始在台湾茶界广泛流传。这要归功于1997年香港回归,掀起了移民潮。香港不少茶馆、茶馆倒闭,倒卖普洱茶。许多收件人是台湾人。由于当时台湾人对普洱茶了解甚少,只是隐约觉得此茶有收藏价值,所以很多人拿着邓世海的“普洱茶”,点击图片寻找。 “普洱茶”成为台湾名称。收集有关普洱茶的科普书籍和产品指南。 2004年,简体中文版《普洱茶》由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随着内地普洱茶市场的酝酿,“普洱茶”和“越陈越香”的理念也在内地普洱茶圈传播。可以说,《普洱茶》一书为人们了解普洱茶打开了一扇窗户。它将普洱茶从日常饮品提升到可玩、可欣赏的艺术高度。
“越老越香”的理念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如今已演变成普洱茶行业的共识和公认的普洱茶“核心价值”。在这些事件的带动下,这一时期的普洱茶迎来了文化高潮。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从混乱的边疆市场、茶叶销往海外,逐渐演变为普洱茶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建立。包括冲泡、品鉴、收藏在内的一系列茶书籍大量出版。 1994年至2007年,普洱茶相关杂志、书籍的出版迎来高潮:1994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在中国》一书发表,在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反应; 《普洱茶文化大观》(黄贵树着)、《云南普洱茶》(周宏杰主编)、《中国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詹英培着) 、《古普洱茶山游览》(李石成主编)、《普洱茶起源》(詹英培主编)等著作的出现,丰富了普洱茶文化,促进了繁荣普洱茶文化,形成了“盛世茶盛”的景象;2006年创办《普洱》杂志,一刊宣传普洱茶文化,推动普洱茶发展比如,他和陈杰梳理了普洱茶的四大价值观,提出了“普洱茶科学年”,对普洱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立已18年,依然活跃在普洱茶行业报道的前线…… 3 从香港到芳村从兴起到沸腾 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香港,进口普洱茶普洱茶出口贸易呈现层次化特征。掌握香港茶叶进出口权的一级商户约有十几家。每个一阶商户下面,都有几十个二阶商户,然后还有小茶铺、茶馆。 1993年,内地统购统销政策的结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渐影响到香港普洱茶市场。香港普洱茶市场逐渐开放自由贸易,茶商开始到云南国有或私营茶厂定制普洱茶。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随着市场不断开放,不少昔日香港的茶叶经纪人也开始进入内地泡茶。珠江三角洲是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处珠江三角洲的香港和广州一衣带水。因此,广州成为香港茶商和经纪人进入内地市场的首选。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茶叶市场,受益于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港台茶客进入内地传播普洱茶,广州芳村茶叶市场最终从主要销售绿茶、绿茶转变为最大的普洱茶市场。国内的茶叶市场。配送中心。 20世纪90年代初的广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 2003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港台商人在珠三角投资企业、居住,喜欢喝普洱茶的港台商人把喝普洱茶的文化带到了广州。虽然小圈子的影响力有限,但后期释放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珠三角地区开始出现许多茶馆。耐冲泡、不易让人醉的普洱茶逐渐成为茶馆的首选,普洱茶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流行起来。伴随着喝普洱茶的时尚,还有《普洱茶》一书的流传。随着港台茶人对普洱茶文化的推广,普洱茶逐渐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港台客商大量收购老茶,带动了新茶的生产和收藏,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2002年底,100克普洱茶在广州茶博会上拍出16万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茶叶拍卖史上的纪录。
普洱茶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曝光度最高的东西之一。他的目光转向北方。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产业的普洱茶行业中,最成功的营销事件无疑是“马帮进京”活动。 2005年,一支打着“云南普洱日贡之都”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时5个多月,行程8000多公里,途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其他地方。当年10月10日进入北京。由120匹马、43名司机、20余名管理、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车队自5月1日出发以来,引起了全国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云南走在北京街头,激起了北京市民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全国各媒体的轰炸下,马帮新闻事件引发了全国性的普洱茶热潮,从而推动了普洱茶的快速发展。加热。 2005年10月,首个普洱茶都在北京马连道茶城成立。马帮带到北京的七饼普洱茶在拍卖会上拍出了160万元的高价。大篷车进京成为今年最热门的新闻事件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普洱茶推广活动不断延伸,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随着活动越来越受到关注,参与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人们关注的是马帮,但结出果实的却是普洱茶。如果说“普洱茶”三个字在很多地方都是陌生的词语,那么马帮来到北京之后,这三个字很快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流行词之一。普洱茶除了向北走,还向西走。 2006年6月,云南下关沱茶(集团)有限公司举办了“情系宝岩,沱茶报西藏”大型企业文化交流活动。 20辆满载茶叶的越野车穿过拉萨布达拉宫,抵达班禅喇嘛住所——扎什伦布寺。 600余名僧侣参加了“宝岩牌”紧茶开光仪式。这次活动成为寺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茶事活动……就这样,在市场、文化、资本、活动营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2003年2007年期间,普洱茶在中国迎来井喷式发展,直至2007年春天达到沸腾,被央视称为“疯狂的普洱茶”。尽管事实证明,普洱茶的“疯狂”确实是游资造成的,而且2007年,行业进入调整期,开始挤出泡沫,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然而,如果仅考虑其受欢迎程度,与十年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已今非昔比。普洱茶从过去作为销往边疆和海外、藏于闺阁的特种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2023年7月《普洱》杂志原创文章|金珍图片|朱莉【签名除外】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993-2007 打破百年沉寂 普洱茶市场化第一波浪潮
1993 年,统购统销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74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