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有四大法则:和、敬、净、静;功夫茶道是“和、敬、精、乐”,不应该叫“四则”,而应该叫“四趣”。对中国工夫茶道和日本茶道进行简单的比较,目的是增进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宣传或赞美。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功夫茶道和日本茶道。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吸收的民族。许多外来文化一旦移植到日本,经过融合和扬弃使之更符合其国情,往往会打上大和民族的印记,成为日本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茶道也是如此。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领域享有相当的声誉。
茶艺的差异
日本茶道是“末代茶道”,工夫茶是“茶道”,与时代反差极大。
到了唐代,许多到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如醉澄、空海、榕西等,先后将中国的茶叶种植、制茶、沏茶方法带回日本。当时中国还处于“端茶时代”,所以日本茶道还是喝端茶。
操作方法如下:“茶娘将开水倒入粗灰碗中,用棍(茶叶罐)搅拌。像春天松针一样的绿色粉末浮在碗里,薄薄的泡沫浮在上面。(林清玄《抹茶的美学》)显然,他们还是沿用了宋代的点茶方式。
饮酒环境的差异
日本茶道中有专门的茶馆。在茶馆的前面,有一个小屋形式的“山门”。入门后有个小花园,走过花道就能到达茶馆。房间的门比较矮,成年人进屋一般都会低头以示尊重。地上只有一个炉子,炉子上有一口铁锅,一根插着木炭的火钳,一幅简单的字画,一瓶奇异的插花,别的什么都没有。在茶馆里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谈笑风生。简而言之,它需要的是一种“清澈宁静的氛围”。
这样严肃正式的环境,对比工夫茶的无忧无虑的情况,应该是及时设置的;客厅,站立的房间,活动的房间,安静的房间,唱歌的房间,唱歌的房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饮酒观念的差异
日本茶道自形成以来,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由宋代佛教高僧福格尔书写的“茶禅”条幅,最能代表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
15世纪,奈良僧人诸光首创茶道,原名“茶汤”,与中国佛教寺庙中的“茶汤会”一脉相承。后来,诸光的第三代弟子森野理雄(15211591)创立了陀茶道。他根据《法华经.信解品》《留在门外,留在草庵》的启示,提出了“茶道真谛在于草庵”的思想,并在寺院正房外建了一个小茶室,流传至今。
森诺里基生活在一个霸权和无休止战争的时代。他希望通过茶道营造一个平和、尊重、清醒、安静的环境,让人们时刻反省、自律,从而消除纷争。这种禅宗式的苦修,需要苦与静,只有苦与静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因此,不仅仅是诗歌、音乐、花鸟等。而且多余的话也不适合这个目的。相应的礼仪是非常死板和复杂的。
体验茶道的人进入茶馆,推门、跪拜、打招呼都有一定的礼仪。主人烧水、泡茶、献茶都有一定的规范;其他的事情,比如洗碗、收东西、喝茶、说话,也都有详细的程序和规则。可以说,日本茶道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追求极度专注、宁静、庄重的氛围和意境,使人进入一种类似冥想的奇异境界。所以有人称之为“审美宗教”。
功夫茶是一种受欢迎的品尝和饮用艺术,对高雅和大众口味都有吸引力。喝工夫茶是身体健康的需要。它“饮茶,但不以解渴为唯一目的,而是艺术的饮;也包含了理性的趣味,但更多的是生活的趣味;它注重泡茶的技巧和程序,但不是为了形式。就是通过形式充分发挥茶的物质功能和品茶过程中的精神功能,使人获得感性和理性的愉悦和享受。
以上是功夫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些知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