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不懂茶开始就专业卖茶的北方人,我从讨厌信阳毛尖到喜欢它。
作为北方茶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信阳毛尖茶的品质与明前后并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
由于气候原因,每年的旱植和油茶采收通常在清明节前后进行。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清明节后大规模生产上市很正常!
尤其是2023年春茶季,由于前年冬季持续干旱,许多茶树根部因旱死,因此发芽很晚,最终产量严重减少。
总之,茶农的收成完全取决于上帝为他们提供食物!山底的茶园还好,我想我们还是可以干预的,但是对于深山大茶园我们就无能为力了。不同的茶园和茶树品种也不同。 (山下的茶园大多不是群植,可以人工管理,所以发芽会早,但这个正宗的就没有关系了!)
总之,信阳茶只有在适合采摘的时候才需要采摘。及时采摘、精心制作就可以了。没必要跟江南绿茶追逐“明前明侯茶”的噱头。
因为信阳毛尖是一个距离北方很近的茶区,生长周期长,就靠味道!
与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南方名优绿茶相比,信阳毛尖的采收时间明显晚一些。它推出较晚,这对于时间宝贵的绿茶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但信阳毛尖较长的生长周期也赋予了它与其他绿茶完全不同的口感。生活中,有些饮茶者拒绝喝信阳毛尖。
有人认为它泡出来的汤太浑浊,不好看。 (浓密的茶叶是汤浑浊的原因)
有人认为它有浓重的草香味,缺乏茶的香气。
我也曾听人抱怨“泡茶太淡,茶加多又苦”。
确实,市场上有很多汤浑、味道清淡的“信阳毛尖”。
这些茶大多一味地追求“温柔”,米芽、杜芽是常见的宣传口号。还有,河南当地市场上卖的茶,大部分不是信阳茶,也不是小山茶!
即使有香味,也是嫩鲜的,没有传统高山干茶(团种)信阳毛尖茶的迷人花香,更没有浓郁的板栗香和甜度。
结果,一些消费者对此敬而远之,认为信阳毛尖跻身十大名茶根本名不副实。
但由于不断的“洗脑”言论,一些消费者接受了订单,从此成为“小、浑、轻”信阳毛尖的铁杆粉丝。
如此一来,当假为真时,真亦为假。
从外观上看,薄、紧、圆、直;
汤色碧绿清澈,汤内茶叶浓密;
淡淡的兰花香,甜熟的果香(栗子香);
前段浓郁醇厚,略带苦味,随后迅速生津,第三段、第四段甘甜爽口;
喝酒期间和之后,牙齿和脸颊之间总是有一种清凉的感觉……
以上就是优质信阳毛尖茶的正确打开方法。
那么,为什么你喝的信阳毛尖“味淡、汤浑”呢?
毕竟,这都逃不掉“原材料和技术”的错。
茶汤味道淡,不耐泡,主要是原料的原因。
茶树品种:当地干燥树种或其他
信阳乡土树种,当地人又称“干茶”,是几千年茶树栽培过程中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保存下来的、适合信阳本地生长的茶树品种。
本地种植的干茶多产于老茶园,因其耐寒,也常种植于海拔较高的大山茶园。
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五云、凉滩、夷寨、夷门,均位于深山高岭。
陆地茶芽叶较细(小叶种),但香气高、滋味浓、甜度强,但产量不高。
与当地干茶浓郁醇厚的口感相比,近年来引进的一些新品种,如大白茶、大白毫等,在产量高、茶质好等方面更有优势,但口感却很淡。这些茶大部分种植在村庄田野里的山上。
在信阳茶区,随处可见、听到“大山茶”、“小山茶”的字样。
这其实是茶农常用的一个“行话”,或者说是一个俗称,大致相当于其他茶区的“高山茶”和“低山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海拔较高通常意味着相对更好的茶叶品质和群体物种质地。
大山茶有较好的生长环境。茶树品种均为老品种,耐寒、耐旱。开采较晚,更有利于茶叶中所含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最终的表现是:芽叶嫩嫩饱满,色泽绿黄,色泽柔和。所产茶色泽纯正、醇厚甘甜、滋味较丰富、耐泡。最重要的是喝完后牙齿和脸颊感觉清凉。 (余味清凉甘甜)
小茶花海拔较低,生长快,采摘早。茶树品种更有可能更新为新品种(大白毫)。所含物质的积累过程非常仓促,导致芽叶相对较薄,成品茶口感清淡。香气和甜味也弱了很多。
在当今的市场上,由于茶商的短视和追求利润,为了美观、为了早点上市,或者为了迎合市场,毛尖的观念已经逐渐偏离。
如今,一些茶商和消费者在泡茶和选茶时已经注重“嫩”和“早”。
一般来说,即使是低山茶园、大白茶等进口品种,一般要到3月份才能发芽生长良好。
至于更美味的山茶,信阳毛尖是用当地正宗的旱生茶树制成的,如果在清明节前几天达到采摘标准,那就算是上天的眷顾了。
但现实中,“信阳毛尖”3月中旬上市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采摘上,不再是传统的一芽一二叶标准,而是纯芽头最有价值。
采摘过早、过嫩,会导致芽、叶中物质积累不足,导致口感平淡,不耐浸泡。
综上所述,就目前这种现象来说,如果自己喝茶的话,绝对可以喝谷雨茶,而且价格也比较合理。希望优质茶叶产地不要因为市场的利益而产生偏差,让这杯信阳毛尖能够回归到原来的高品质、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