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叶种植始于东周,盛于唐,盛于宋,盛于清,发展于当代。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出茶叶,经鉴定,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信阳产茶历史悠久。
前世
唐代,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公元760年至780年间,茶圣陆羽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将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县划分为8大茶区,信阳回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出自广州(今光山县)……”。 《旧信阳县志》记载:“此山自古产茶,唐代地理志载,益阳(今信阳县)产茶为贡”。北宋苏东坡说:“淮南茶,信阳为上”。西南山区许多农民种植茶叶。此山茶色、味、香俱佳,品质不逊色于浙江、福建等地。
宋太宗时期,全国茶叶发生重大变革,散茶首先出现在淮南茶区。宋代《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种,即片茶(饼茶)和散茶……散茶产于江南淮南、贵州、镜湖。有龙溪、玉前、玉后、十一级绿茶。”信阳散茶也出现在这场“散茶出淮南”的革命中。据说,信阳散茶最初仿照六安瓜片制法,后融入龙井制法,形成毛尖茶。发展至今,演变为信阳毛尖法。这一时期的信阳茶也被称为“片茶”、“散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贡茶正式放弃团茶,代之以散茶。散茶取代了饼茶。信阳的散茶被称为“芽茶”、“叶茶”。清末,开始出现“毛尖”一词,人们称信阳出产的毛尖为“本山毛尖”或“毛尖”。根据采收季节、形状等不同特点,称为针尖、贡针、白毫、泡山尖等。当时车云茶社派人到浙江西湖龙井、安徽六安等著名茶叶产区采购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曾将所制茶称为“车云龙井”。蔡竹贤是城里人,主张山里种茶。后来又出现了圆真、广益、玉神、宏记、博厚、森森、龙潭、广盛等八家茶庄。已开发的茶园面积达400余亩,茶叶产量也在不断扩大。民国时期,信阳县出产的毛尖茶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信阳毛尖成为河南省绿茶的代表,即河南省的代表名茶。信阳.巴拿马获奖后更名为“信阳毛尖”。
今生
01
新中国成立后
信阳茶属“毛峰”类。河南将产于信阳、罗山南部的信阳毛尖称为“玉毛峰”。光山、煌川、商城、新县、固始等地所产的茶称为“玉毛峰”。毛庆”;
02
1956年初夏
董家河车云山村党支部夏福新、奚本荣等7名党员上山亲自采摘、烘烤、成品。经过八道工序,精炼出2公斤信阳毛尖,上面写着“北京毛主席珍藏”,运往北京。一个月后,我收到中央办公厅的答复,其中我支付了茶叶和相关茶叶种植信息;
03
1985年
“龙潭牌”特级、一级信阳毛尖荣获国家银奖;
04
1990年
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荣获中国质量奖最高金奖;
05
1999年
信阳毛尖荣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06
2002年
“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标志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
07
2003年
“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
08
2007年
11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绿茶大会上,信阳评选的21个茶样全部获奖,获得顶级金奖6个、金奖10个、银奖5个。他们受到日本媒体的广泛宣传和高度赞扬,蜚声海内外。
09
2008年
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
10
2014年
“信阳毛尖”传统采摘加工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1
2016年
4月,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57.3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12
2017年
5月,时隔59年再次荣获“中国十大名茶”称号;
13
2018年
4月,信阳毛尖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荣誉称号;
14
2022年
4月,信阳毛尖以75.72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第三名。
来源:山水河云鉴赏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