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进入收获上市期新华社/摄
顶级创作者金宇王艳
毛尖因信阳而闻名天下,信阳因毛尖而闻名金瓯。河南信阳有“中华第一都”的美誉。饮遍全国名茶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赞叹“淮南茶,信阳为上”。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淮南茶,到光州”。
茶香千年不散。信阳茶叶种植历史始于东周,盛于唐,盛于宋,盛于清,发展于近代。 1987年,信阳市固始县白石地墓地,墓主人的主棺上覆盖着20至30厘米厚的树叶,并用棕色绳子绑成网状。这些叶子有明显的叶脉,呈网状分布。边缘呈锯齿状,顶部密集,底部稀疏。茶叶专家鉴定,该植物为战国晚期的野生茶。这足以证明信阳茶是有历史、有故事的。
在信阳,茶树是“外来者”?
信阳茶树并不是本地特产,相反,它是“外来的”。该茶树最初是一棵野生的南部卡米诺树。古代主要依靠“风、鸟、兽”将茶籽带到适宜种植的地区,茶树从云、贵、川传播到秦岭山区。但秦岭山势高峻,阻碍了向西北蔓延。另外,气候也不适合茶树的生长。于是,茶叶种植从秦岭南下,来到了信阳。由于信阳地处南北分界线,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土层深厚疏松,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树的生长。信阳很快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茶树。茶区。
唐代,信阳是著名的“淮南茶区”。陆羽的《茶经》和李昭的《国史补》都将益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当时全国有16个县被列为贡茶。地区,但信阳茶业的贡茶“茶质最好”;宋代,信阳茶叶产量占全国茶叶产量的1/5,是当时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元代马端霖《文文通考》载:“广州产东首、千山、波丝等名茶。所产茶叶品质优良,被列为贡品。到清代,信阳已有六县产茶,信阳茶独特的炒制工艺逐渐形成。 1913年,信阳毛尖茶正式定名为“信阳毛尖”;两年后,即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惊艳世人,一举夺得金奖。从此,它的香味就传遍了海外。
历史记载表明信阳茶能治病
在信阳市浉河边的“茶韵”广场,有一座名为“茶姐画眉”的雕塑十分引人注目。相传很久以前,信阳山里住着一位善良的村姑。当她看到老乡经常患有一种叫做“疲劳痧”的疾病时,她非常着急。当我听说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神农的人在西南发现了一种可以治疗百病的叶子,他决定去寻找这棵珍贵的树。不料,她历尽千山万水,却在森林旁病倒。这时,神农变成了一位慈祥的老人,从树上摘下几片叶子,让村姑嚼着吃。村姑很快就感觉精神焕发。于是,村姑摘了几颗种子,在神农氏的帮助下,变成了一只小画眉。她飞回家乡,种下种子,精心浇水。树长大了,但她却因劳累而死,变成了一只小黑鸟。一块看起来像鸟但又不是鸟的石头。
民间故事很神话,但历史上确实有信阳茶能治病的记载。 《千缺类书》记载,隋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神灵动了自己的头,放在了别人的头上。醒来后,他感到头疼,很多太医都治不好。有人告诉他,江淮山里有一种药草。如果把它煮了喝了,就会痊愈。文帝经常喝这个,没多久就痊愈了。后来,消息传开,人们竞相采摘茶叶。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春秋穷困,不如运茶一车,不如演河图”。可见当时饮茶之风已初具规模。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也与信阳茶有关。武则天患有严重的胃病,长期无法治愈。后来喝了信阳赠送的车云山贡茶,精神焕发,一个多月肠胃病就消失了。从此,信阳每年都向朝廷进贡茶叶,这也是唐代《地理志》记载“益阳进贡有茶”的原因。
进入新时代,信阳将走向世界
信阳茶产业与新中国一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蓬勃发展的建设时期到风雨飘摇的改革开放时代,再到奋发进取的新时代,从茶叶种植到茶叶开发,从茶叶到茶业茶产业,从过去难以出山的地方特产,到农业增收增效、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从小商人、小贩在路上捡货大街上的龙头企业、知名商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十年来,信阳毛尖伴随着浓浓的清香,一片叶子,为老城区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信阳,一缕清香,为富民强城注入无尽活力。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并来到信阳。他走进信阳市光山县万亩油茶园,与务工村民亲切交流。他强调,种植油茶是绿色环保的。进油,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生态的好办法。他还鼓励茶农“想办法,大胆走”。
是的,“找到办法了,就要大胆去做”。老区勤劳的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把小片茶发展成为绿茶、红茶、砖茶、抹茶。系列,打造茶与旅游、茶与美食、茶与营养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形成“药、药、食、养、游、食”六位一体的幸福产业链。出口目标市场已扩展到美国和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尼日利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香飘的“新丝绸之路”……不仅绿化了信阳山、让信阳名声大噪、富了信阳人民,还为“美好生活看信阳”增添了最亮丽的底色颜色。
一块毛尖让信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信阳。随着“毛尖”走出国门,它的故事也流传到世界各地,并不断扩大、延伸、催生新的故事,变得更加生动、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