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几片嫩叶不小心掉进了神农的锅里,那股香味留在了神农的心里,让他久久难以忘怀。如今,在河南信阳,我们依然可以在山间云雾缭绕的茶园里,喝一杯绿茶,感受神农原始的心跳。
中国最早的茶叶产区主要在西南地区。早在周代,川代就根据地势基本形成了C字形的“龙脉”,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茶区。然而,当时国家的中心在中原,河南是各种物资聚集的繁华之地。茶叶和茶树逐渐传播到河南信阳。
从西南的沟壑到河南的群山,从云贵的清溪到信阳的碧波,西南的云雾滋养着翠绿的竹叶,信阳也孕育了一种别样的竹叶。茶叶,——信阳毛尖。
“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玫瑰,棕榈,茎如丁香,根如核桃。”这是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对茶树的概括。生产信阳毛尖的茶树也是如此。因此,当笔者来到南湾湖百里茶廊,周围是千亩茶园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要亲近大自然。
信阳人与茶树打交道已有数千年历史。如今,信阳茶园的茶树大多有半人高。茶树虽不再像古代那样挺拔,却多了一丝人情味。新鲜茶树的清香总能在不经意间潜入人们的心田。
在百里茶馆,我们不用像当年神农氏那样,把所有的茶树一一考虑,来决定哪棵茶树的汤汤味美。现在,当我们置身于茶室里,感觉就像是在与大自然一起悠闲地喝着茶,温暖的阳光,遍地的绿意,还有那似有似无的无比自然纯正的茶香。
信阳毛尖引起了陆羽的注意,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如今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自然是因为它的实力,才能够成为极品,成为王者。
信阳毛尖细、圆、轻、直、白毫多、香气高、味浓、汤色翠绿。陆羽在《茶经》中给出了判断茶叶品质的明确标准,“上者出腐石,中者出砾土,下者出黄土”。信阳毛尖、西河区、平桥区、罗山县等主产区,正好满足陆羽的土壤要求。
石河区位于大别山北麓、桐柏山东部、淮河上游;罗山县南依大别山,北濒淮河;平桥区也位于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甚至有“北国江南,江南国北国”之称。 \' 名声。信阳地处山麓,有适合茶叶生长的坡度;信阳地处河流上游,有适合高档茶叶生长的“烂岩”。不仅如此,由于信阳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处,气温适中,气候适宜,可以说具有天然的茶树种植优势。
大自然赋予了信阳人生产好茶的基础,信阳人抓住了这一难得的资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信阳毛尖。陆羽曾说:“如果不及时采摘,就做不好;如果与野花混在一起,喝了就会生病。”可见,要获得好茶,仅靠自然条件是不够的。信阳毛尖之所以这么好,自然是因为信阳人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信阳人采茶分三个季节,一是谷雨前后,二是谷雨前后。另一个是在Eawn Grain 之前和之后;三是立秋前后。好茶不摘茎、不摘叶,甚至不摘芽。采茶工将刚采摘的茶叶放入光滑透气的竹篮中。熟练的采茶工人迅速从茶树上摘下嫩叶,并迅速将一篮子青叶嫩叶运回阴凉的房间摊开。
当嫩叶在室内静置一两个小时后,就会由一双双熟练的双手进行分级和分类。短短一天的时间,这些嫩叶就能体验到拥抱云朵、亲吻铁锅的感觉。翻、挑、揉、摇、转,时而轻柔,时而快速。杀掉的是茶叶,体现的是工人们传承千年的智慧和奉献。无论是看似简单重复的“冲”,还是每一个手指一丝不苟的“点”,信阳毛尖的香气都在一点一点积累。 “绿茶之王”的美誉,既是对信阳毛尖的肯定,也是对信阳人的赞誉。
信阳人何菱曾写过《茶具与信阳毛尖十茶》一文,介绍了认识信阳毛尖的十个步骤。这十个步骤包括赏茶外观、如何泡茶、清洗茶具、如何品茶、如何奉茶等,可以说是一本极其详细、专属的信阳毛尖指南。
由于其中含有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茶常常具有苦涩的味道。而优质信阳毛尖却能在此找到平衡,使茶汤与苦味融为一体,栗香凸显。这就像信阳人的生活。会有失望,但最终,生活还是那么美好,让人无法释怀。
陆羽说:“茶是南方最好的木料。”对于信阳和信阳人来说,茶也是他们的财富。茶香从森林飘到茶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虽然只是一片茶叶,却与一代又一代信阳人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