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首席记者韩忠林
今年的开采仪式上,信阳毛尖提出正源返质,提倡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客观上,这与如今市场上青睐的“小魂蛋”有所不同。
信阳毛尖提出有别于现有市场的举措,意味着什么?
信阳毛尖提倡一芽一叶
一场春雨过后,茶叶长得更快了。作为著名的毛尖产区,河南信阳茶山上的茶农们忙碌着,期待着今年的好收入。
今年的信阳毛尖似乎有着不同的使命。在不久前举行的采摘仪式上,信阳市茶业协会会长刘文新提出,信阳毛尖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提倡“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生产。
长期以来,不少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评价是“小而淡”,即汤小、浑、味淡。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在采摘过程中往往追求单芽。
那么目前倡导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是否意味着信阳毛尖需要与“小混蛋”划清界限呢?
信阳毛尖品牌“手持茶”创始人杨学强认为,“小魂蛋”长期主导市场,确实导致不少消费者产生误解,并以此作为衡量信阳毛尖品质的标准。不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提出,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信阳毛尖不仅仅是“小混丹”,还有很多其他的好茶。简单理解为否认“小魂丹”“有些狭隘。”
“小魂丹”VS“大浓香”
在信阳毛尖市场,“小魂蛋”占据市场十几年,但始终饱受争议,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大芦香”。
与“小魂蛋”追求单芽不同,“大芦香”追求风味浓郁,偏爱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据商城高山茶行业协会会长、信阳市茶行业协会副会长周正祥介绍,信阳毛尖是绿茶的代表。不同的产区自然环境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小混蛋”是信阳毛尖适应市场的产品,它的流行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
周正祥在接受头条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本世纪初,信阳毛尖开始在全国流传。早期一些茶商占领市场时,为了与其他绿茶区别开来,所以把它弄得“小浑”。
2009年,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开始实施。最高等级的宝物被定义为单个花蕾或一个花蕾和一片叶子。
于是,作为单芽代表的“小魂蛋”在市场上更加受欢迎。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信阳茶企开始将生产主力集中在“小魂蛋”上,从而形成了一家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
与此同时,信阳当地的一些茶商和茶农始终无法接受“小混蛋”,认为它不能代表信阳毛尖的典型特征或信阳毛尖的传统工艺,会引导消费者误入歧途。
被称为“茶狂”的赵范国是著名的“反对派”人物之一。他与“小混蛋”之间的“斗争”持续多年,他甚至还召开记者会公开攻击“小混蛋”。
赵发国告诉头条新闻记者,过度市场化导致信阳毛尖陷入“无毛尖不是毛尖”、“不浑汤不是毛尖”、“细条不是毛尖”、“不是核心产区”的陷阱。 “不好的毛尖”、“快的毛尖”等误区,比如“冲泡得快的毛尖”、“黎明前冲泡的毛尖最好”等误区。
多位信阳茶商告诉头条新闻记者,“小魂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帮助信阳毛尖进入全国市场。如果没有市场作为基础,讨论茶叶的品质就没有意义。
信阳毛尖的产地是什么茶?
追根溯源,回归品质。什么样的茶应该是信阳毛尖的“源头”?
“最传统的信阳毛尖,包括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的毛尖,都是一芽一叶,不是单芽。”周正祥告诉头条新闻记者,他参加比赛并获奖的茶叶都是一芽一叶。
从品茶的角度来看,评价茶叶的品质包括外观、香气、滋味、叶底、汤色等诸多指标,理想的信阳毛尖茶“源头”在这些方面一定不能有明显的缺点。
通过采访信阳当地多家茶商和茶农,头条新闻记者了解到,早期毛尖多采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采摘。 “小魂蛋”走红后,市场引导让单芽成为主流。
作为“后起之秀”,“小混蛋”自然有明显的缺点,不会被大多数茶商和茶农认为是信阳毛尖的真正来源。事实上,茶商、茶农和专家普遍认为,汤荤应该是所有茶叶评价中的“减项”,这与信阳毛尖的典型特征相悖。
从事茶产业教学和技术推广40多年的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贵义教授曾发表论文指出,历史上任何时期,信阳毛尖的汤色总是绿色明亮。与其他绿茶相比,信阳毛尖的形状更紧、更细、更圆。但在一定时期内,过度追求小,导致了信阳毛尖出现了浑汤现象。
2009年实施的国家标准中,“绿色”和“透明”被认为是信阳毛尖茶汤应有的颜色,显然与“浑浊”无关。
单芽与一芽一叶之争依然存在
郭贵义告诉头条新闻记者,“单芽,特别是早期单芽,氨基酸含量比较高,口感新鲜,价格也比较高;”一芽一叶的茶多酚含量比较高,口感也比较浓郁,而且有些消费者比较喜欢,产量会比较大,价格也会比较低,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得起信阳毛尖。有利于信阳毛尖的长远发展。”
郭贵义表示,就像白酒分为酱香型和淡香型,有的消费者喜欢清新爽口的口味,有的消费者喜欢口味浓烈的。每种类型的毛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受众群体,不可能雷同。不应一概而论。
“今年受气候影响,信阳毛尖产量明显低于往年。”信阳十大名茶负责人刘蓉蓉告诉头条新闻记者,产量不足也是信阳毛尖今年提倡一芽一叶的现实因素。
毕竟,对于大多数茶农和茶商来说,信阳毛尖只是一种谋生工具,市场偏好决定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刘蓉蓉表示,从今年的毛尖产量来看,采摘成本明显增加。一斤单芽的成本已经涨到300多元,仅4斤单芽就能生产出消费者所说的“小魂蛋”。 “光成本就1000多元了,卖价肯定会更高。”
倡导“一芽一叶”,可使毛尖茶产量提高30%至40%以上,保证市场基本供应,保证茶农基本收入。
不过,信阳茶行业内也有声音认为,价格最能说明单芽还是一芽一叶的优劣。
单芽的价格明显高于一芽一叶的价格,说明更适合市场需求。提倡“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潜在风险是高端产品质量下降。虽然更多的人能喝到信阳毛尖,但利润率会下降,这对于茶农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茶产业、茶文化、茶技术应鼓励多腿行走
正如当年“小魂蛋”的流行,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可以看作是信阳毛尖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出的不同探索。
“那时候,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对茶不太了解。如今,全国各地都涌现出好茶,大家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是好茶。”周正祥直言,“小魂蛋”最大的优点是外观好看,一芽一叶应该更符合大众茶的口味。
但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以“小魂蛋”为代表的单芽仍占主导地位。
“今年我们采取了主动行动,采摘的大多是一芽一叶,有一定的风险。”短期内,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并没有因为这一举措而改变。
刘蓉蓉直言,今年采购的茶叶90%还是单芽。没办法,这就是真正的市场。
“一芽一叶,是政府、专家、企业共同研究后倡导的毛尖价值取向。”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信阳毛尖茶的制茶技艺被列为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正本清源,回归品质,更加注重传统生产工艺,是信阳毛尖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多条腿走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共同发展。”杨学强认为,提倡“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变单纯以“饮茶”为主的传统文化。市场格局,而是更全面地挖掘和利用信阳毛尖背后的内涵。
一些茶商和茶农主张一芽一叶,呼吁修改现行国家标准。
为了规范市场,信阳毛尖国家标准于2009年正式实施,将鲜叶质量分为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六个等级。其中,珍品的芽叶组合指数为85%以上为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
国标规定,最高等级的信阳毛尖与单芽实质上捆绑在一起,强化了人们追求单芽的思想。
如今,信阳毛尖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崇尚“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标准应该适当调整。
持有这种声音的茶商和茶农认为,任何规则都有时代局限性,现有国标对宝藏指标的定义过于单一,不适应信阳毛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对于一些坚持传统的茶区来说,现有的国家标准其实并不友好。”在一些茶商和茶农看来,现有的国家标准更符合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就像网红美女的批量生产一样。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千篇一律,并不能体现信阳毛尖的多样性。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头条新闻记者,目前的信阳毛尖国家标准是多家企业和单位共同讨论的结果。既注重适应市场,又尽可能兼顾传统。
“卖散茶的很少有人参考这个标准。卖包装茶的茶叶公司一般都符合这个标准。”业内人士解释,所谓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只是为规模化企业生产提供了参考标准,并不是强制性要求。各茶农、茶商、茶叶企业必须遵守。
对于一些要求修改国标的声音,知情人士认为,目前很难改变。 “国标的修改需要严格、复杂的过程,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取消现行国标中的宝级,企业在生产花蕾时就没有国家标准可以参考。”
实习编辑: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