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自古有之,但茶艺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台湾省。1978年,台湾省在筹划成立茶文化相关组织时,接受了民俗学会理事长楼子恺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茶艺协会,熊雄茶艺学会,1982年成立了中华茶艺协会。各种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广为接受,并流传到港澳和mainland China。虽然茶艺这个概念是当代的产物,但是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茶艺就已经存在了。茶艺是人们对茶认识到一定阶段,茶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后,但是喝茶的习俗早在史前就有了。茶是用来喝的,来自神农。当时神农发现茶的时候,才意识到茶的药用。比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在春秋和汉代以前,茶是用来食用的,也经常做成汤来喝。茶的药食同源时期没有茶艺。茶作为饮料的流行始于汉代。西汉王保《僮约》中记载,沏茶全力以赴到舞阳买茶。可见当时饮茶之风盛行,茶市饮茶在唐代掀起热潮。鲁豫《茶经》说:晋代的、吴、刘琨、张载沅、祖纳、谢安、左思都喝过。流放之时,我浸淫于俗,俗盛于国朝,两城在京冀之间,以为比宅饮更胜。唐朝《封氏闻见记》演出记载,当时饮茶的习惯几乎是一种习俗,始于中原,流于塞外。当时,茶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日常饮品,饮茶的盛行是茶艺诞生的基础。
唐代陆羽总结了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唐代文人茶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第一套完整的茶具,开创了中国茶艺的先河,陆羽倡导俭德修身等品茶精神,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茶审美观。在陆羽的终身推动下,民间的腌茶混饮法退居二线。他博采众长,发展了文人士大夫创立的炒茶法,逐渐被世人认可,并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开来。根据《茶经》的介绍,炒茶法的工序有:准备、焙炒、研磨、蘸水、选水、放火、待汤、抛茶、养花、饮茶、清洗、存放等。到了晚唐,点茶法已经出现,以茶瓶滴水而得名,其关键是茶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说唐朝炸了宋朝。
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忽必烈在今天的北京建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但由于游牧民族淳朴豪放的天性,他们对宋代繁琐的茶艺并不感兴趣。而中原的士大夫,在一个破旧的国家和民族压迫的环境下,无意以茶艺来展示自己的魅力,而是以茶来彰显自己的气节,磨砺自己的意志或抒发自己的苦闷。这两种不同的思潮,在茶文化上却是暗合的,那就是都希望茶艺简约,返璞归真,这也是陆羽所倡导的生态茶美学的传承。因此,泡茶和喝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团茶的数量急剧减少,散茶大大增加。
明成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制饼茶的罢工有效地促进了散茶的发展,制茶的方法开始流行,即直接用开水冲泡的方法,开创了一直沿用的开水冲泡的方法
唯楚有才,于斯昌。湖南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人才辈出。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下,务实包容的湖湘文化应运而生。也造就了湖南最具特色的雅俗共赏文化。一个城市经历的时间越长,市民生活的传统就越多,城市的氛围就越浓,文化的明显特征也就发酵并代代相传。吃不精,热闹,玩不精,热闹也是。看看长沙的茶楼酒楼,洗脚城的麻将馆,满满的热气腾腾的人气。长沙人在消费这个时代,也在消费他自己的生活。长沙人喜欢自己的自由。因为自由,长沙人的气质中多了几分本真。
同时,湖南也不乏高雅文化的追求者和生存土壤。散落在三湘四水的古朴典雅的茶馆,一直坚守着民族文化的内容,如今也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悄然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甚至精致典雅到近乎繁琐的茶艺,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情趣。
湖南茶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正从历史的自由走向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拿来主义文化精神,湖南几乎成为中国民族茶艺的巨大展示舞台,袁茵的桃花江茶艺,润华茶庄的成都铜壶盖碗茶艺,皇家茶庄的闽台功夫茶艺, 湖南茶业有限公司君山银针茶艺、怡清源潇湘八景茶艺、石门嘉善禅茶艺、南岳寿茶艺、益阳茶艺等。都曾出现在茶馆、会议、博览会,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展示湖湘文化的一扇大门。如今,在湖南人的生活中,茶艺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