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琴道与茶道的介绍
什么是琴道和茶道?这是目前钢琴界茶品牌文化圈比较关注的两个话题。有学者认为,琴中有道,茶中有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终极追求。有学者认为,弹琴学茶只是一种技能。有学者引用《老子》的话说“道可为道,不可为道;道不明,不可理喻,最好不要轻易说出来,这是名言。
“道”的存在不是为了讨论或议论,而是在具体生活中的实践和领悟。道是什么?是道之法,法之道。它不仅可以存在于为普通人开门的七件大事中,也可以存在于为读书人读书的七件大事中。你不仅可以修行证悟,还可以泡茶悟道、修悟、坐禅悟道。所谓“道也,须臾不可离;可留,不可道。事实就是如此。禅宗说:平常心就是道。可见“道很俗,无处不在,无所不显。“路在哪里?在你的七弦琴里就像声音,在淡淡的茶汤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它是道家东方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是东方文化的本质和宗旨。孔子曾感叹:“闻之,夜死。可见陶在苔莎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钢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传,傅制琴,神农谱曲,初有五弦,和各加一弦,成为七弦,成为固定的模式。蔡邕在《琴操》中说:“傅以前是弹钢琴的,所以要辟邪成瘾,防意淫,修身理性,反对幼稚。古琴的描述,除了《尚书》,《左传》,《乐记》,《吕氏春秋》等。也收录在中国诗歌总集第一辑《诗经》中。在中国古代,古琴艺术有着比一般音乐艺术更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既能修身养性,又能胸怀天下。
是中国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茶树种植、药用和饮茶都是最早在中国开始的。鲁豫在《茶经》中说:“茶是饮料,起源于神农,鲁周公闻。可见,茶作为健康饮品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农。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合了儒、道、佛的精粹和自然的真谛。是中国古代文明对全人类贡献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对比研究中国琴茶品牌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耐人寻味。没有弹钢琴的本事就谈不上琴路,没有炒茶的本事就谈不上茶道。
秦,又名七弦琴,又名、七弦琴。弹钢琴,又称弹琴、弹琴、弹琵琶、弹琵琶、弹琵琶等。是历代文人用来修身养性,甚至实现终极开悟的“德仪”。正因如此,历代音乐家都非常重视钢琴的演奏技巧。钢琴演奏最重要的技巧是指法和手势。左手的“阴、柔、戳、注”和右手的“擦、挑、钩、勾等”。以及其他相关指法在此基础上组合变化。”手势是指弹钢琴时左右手的情况,统称为指法”。因为“左手抑郁,右手徘徊。指的是反复掌纹,压制隐藏和破坏的句子。魏晋嵇康《琴赋》中有“杨彦,皓皓腕,费仙指”的描述.或者不互相混淆,或者不加区别地互相分离”。
茶,古称茶。炒茶又叫煮茶、沏茶、点茶、沏茶、泡茶等等。炒茶技术可以简单理解为泡茶和喝茶的技术。虽然只是“技”,但也是践行茶道精神的基础,因为“艺可载道”。作为一个饮茶人,首先要学会炒茶的技巧,所有打水、备茶、烧水、洗茶、备茶、煮茶、端茶、喝茶的人都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不能懈怠,久而久之,功夫自然就熟练了,也就和道融为一体了。历代炒茶的书很多,如鲁豫《茶经六之饮》:《唉!天堂里的一切都很美好,但打猎却很容易.各种茶有九难:第一,制作,第二,告别,第三,器具,第四,火,第五,水,第六,烤,第七,第八,沸腾和第九。在这里,陆羽仔细列举了茶叶炒制过程中的九道高难度工序,其实都是对茶叶炒制技巧的要求。茶道要在饮茶的过程中体会。没有炒茶技巧就谈不上茶道,没有茶道精神的茶道实践也毫无意义。
钢琴强调“琴之韵”,音由意变,意先音。音依意,妙物皆归颜。所以你要用它的意思,就要先练好它的发音,然后才能说它的意思.这个是基于声音的本质,要看意思的深浅。有关系的人,倒映在山间,却又雄伟;它与水相和谐,而它处于沉默之中.然后音和意合,但不知是什么。这里所谓的“意从意变,意先从音”和“意在言外”都是关于琴韵的。心对了,头脑才会对,头脑对了,声音才会对。茶道也强调“茶韵”。韵,我们在喝茶汤时得到的一种特殊感受,叫做“茶韵”。比如我们喝铁观音的观音韵,武夷岩茶的岩韵,五子绿茶的静韵。茶韵离不开茶汤的色、香、味。色泽淡雅,香气纯正,滋味醇厚,甚至叶底都让饮者身心愉悦,这就是茶韵。茶韵虽然离不开茶汤的色、香、味,但并不拘泥于此。茶韵不仅与一个人对茶汤的特殊感情有关,还与一个人的修养知识有关。只有用心喝,才能品味出茶汤的最佳味道和魅力。
韵是琴岛茶品牌之路的共同特征,可以称之为“琴岛茶韵”。“兀发形群动,陶陶无常命。去职以来春日醉,不读书更闲。琴里的气味只是死水,茶里的,是蒙山的陈年。穷则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