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紫砂一直占据两大主要优质资源:优质矿土和隧道窑。这使得它始终代表着同时代的最高综合素质水平。它的胎土坚实,颜色湿润,泥有独特的外观。在制茶上,也是厂外其他壶无法比拟的。
然而,根据时期对特征进行分类并不容易。我们分析有代表性的紫泥。这些时期和阶段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只取其代表性特征:
第一阶段是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椭圆形标记期)。这一时期的泥有许多黄色颗粒或淡黄色调,以紫泥和红泥为主,发育迅速,晶莹剔透。由于日本市场的需求,其中一些锅设计有球形过滤器。由于这一时期的泥料风化陈腐效果好,壶品的协调性和亲和力都是近代的巅峰,茶汤手感顺滑,韵味悠长。
第二阶段是1984年左右的时期(无标准时期)。除黄色颗粒外,还有大量黑色细砂颗粒,俗称甲子泥。泥料的质感、手感、制茶性能在当代都达到了一个巅峰。
这两个阶段在协调性和制茶上领先,无论是泥料质地还是制茶都是珍品。
第三阶段是1986-1992年(方商标时期),紫砂仍能保持较深的色泽,壶形设计是现代制茶的巅峰,仍属上品。
同时,二厂和厂外的其他壶,虽然茶味和茶叶的混合程度都不错,但由于窑火上的温度不够,在提炼优质物质上有所欠缺。其他制茶特色,和老厂壶比起来,总感觉差了一点。
90年代以后,也就是圆形打标时期(也称激光打标时期),泥料质量明显下降。由于需求量急剧增加,生产环境恶劣,泥浆的风化腐烂情况并不理想。窑火方面,由于泥的质量问题,不得不适当调整窑温,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壶的制茶力、协调性和亲和力。综合制茶不如以前了。
对外,老厂的产品从泥的颜色上来说比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制茶的功力。另一方面,纹理通常代表和谐和亲和力。紫泥的颜色在70年代末到甲子泥达到了一个高峰。之后颜色逐渐变浅,泡茶功能也有所下降。
除了正品,老壶工艺和实用壶在市场上也广为流传。大部分是前期的后期模仿,比如80年代的90年代模仿,80、90年代的现代模仿。这些仿壶,由于泥料质量差,没有隧道窑的窑火,制茶性能差距很大。现在八九十年代的制作方式大多是二次烧制,一般不会用真紫泥,差距更大。辨别仿老壶,可以从视觉特征和触觉特征上进行辨别,但需要一定的经验。对于普通的饮茶者来说,只要用过正品的老厂壶,泡过壶茶,从制茶属性上进行对比和区分,显然会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