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茶鉴 明安贞在退耕地读茶经

明安贞在退耕地读茶经

明安珍退耕地里念茶经

标题:明安珍退耕地里念茶经

对于竹溪人来说,退耕还林的八年是难忘的八年。竹溪人说,8年来,他们顶着压力在退耕还林中读《茶经》,好不容易把竹溪这个原本排名不上第一的传统茶县发展成全省第二大茶县。

顶着压力念茶经

明珍对“3月22日,我记得很清楚。

这一天是竹溪退耕还林的分水岭日。对于她这个主管退耕还林的林业局副局长来说,这是如释重负的一天。竹溪也是全省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但退了之后种什么树,却让县里的头头脑脑们百思不得其解。过去县里曾大力推广柑橘、梨等水果的种植,但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结果是“梨酸伤农;柑橘也被大雪冻死了。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竹溪人选择了茶树。竹溪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合茶树生长。早在唐代,这里出产的梅茶就被武则天指定为贡品。但2000年退耕还林前,全县茶叶面积不到4万亩,年产值只有几千万元。一旦决定了,执行是前所未有的。

退耕还林第一年,国家下达的6万亩计划中,有一半以上种的是茶树。茶树越长越高,竹溪人的不安与日俱增。退耕还林是国家出资的生态工程。国家严格规定,退耕还林或者生态林必须达到农田面积的80%,否则,国家不予受理。茶树传统上被归类为经济林。如果验收不合格,退耕的农民就拿不到钱和粮食补贴。县里该怎么向他们交代!压力可想而知。

2004年3月22日,是明记忆中出现转机的特殊日子。这一天,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玉才视察了竹溪。当他看到水坪镇前进村5000多亩绿茶树时,他说,茶树退耕,山绿了,土实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比还生态林见效快。不久后,茶树被定为生态经济林。竹溪人的压力减轻了。

 茶经念出富产业

压力一解除,《茶经》就会越来越响!

2007年底,竹溪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计划时,全县茶树规模达到15万亩以上,从全省第25位上升到全省第2位。发展产业,必须注重特色;竹溪的特色在于茶。茶叶已被确定为竹溪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茶叶产业化专项资金进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县里的财力、物力都尽可能地向茶产业集中。有了茶树区的基础,品质、品牌、市场成为重点。

王龙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获得国家有机茶证书的企业。有机绿茶行销海内外,成为竹溪茶的王牌,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70%。品牌整合,共同努力打入市场。全县20多个茶叶品牌整合为“龙峰”、“梅子宫”、“银桥”三大系列品牌。龙峰位列湖北省十大名茶,梅子宫、银桥位列湖北省十大无公害名茶。到去年,全县茶产业综合收入已超过2亿元。超常规发展,让兴县成为富民主导产业。

茶经念出山民的信心

万惠的梅子贡茶产于这里的梅子垭。冬天的早晨,爬梅子崖,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像绿色的毯子。难怪茶圣鲁豫登上梅子崖后,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茶”的感慨。虽然梅子贡茶早在一千多年前,退耕还林之前就已经很出名了

现在的贡茶之乡,几乎是“家家种茶树,家家有好茶”。梅子旁边的双峰村,海拔1200米。“我们村叫‘双峰’,以前从来没有丰收过,更别说‘双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阮半友苦笑着说,当时村民靠种玉米、小麦为生,一年下来,收入几千块钱。退耕还林后,村里发展了1300多亩茶树,茶树间套种了木瓜。目前一亩茶至少能获得800元的纯利润,好的能赚1500元,木瓜收入100多元。村民唐国珍把17亩农田退耕还茶,一年茶叶收入一万多元,还不包括国家补贴。记者问她愿不愿意回去重新种粮食。那不是丢了“金饭碗”又去贫困。还有谁会喜欢呢?”我的茶园还没到高产阶段,越种茶越有信心。唐震爽快地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89579.html

作者: 红茶砖家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