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化,先有茶,后有县。茶树崖水边,没有自生的种,只有各州各县的茶。
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文字记载。盛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安化芽茶入贡。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黑茶一词最早仅见于安化。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销往西北,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之茶。清年间,金曲沃与祁县茶商共同打造了平德优质礼品茶和安化南部茶店。清道光五年(1825年)成为御茶,被道光列为御茶(即田健茶),御茶被视为贡茶。这样,金茶业和安化茶业分公司就规范了高档礼品茶的生产,出现了茶、茶等茶类产品。
安化黑茶中的高档礼品茶是如何被带入宫廷的,为什么会被道光所吸引?我们还得从清朝重臣、两江总督、太保太子陶澍说起。
陶澍(1778-1839)出生于安化黑茶之乡小偃镇沙湾村(今陶澍村)。在这里,有一望无际的青山,有满山满坡的茶园。每到谷雨,茶农们就挑着筐,提着筐上山采茶,笑着喊着,一片绿油油的灌木丛点缀着彩霞。家家户户都有火坑、筒子、红薯、玉米、红茶。就像陶澍的诗里说的:刚交给谷雨看旗枪,布置火坑包装盒,芙蓉山顶女伴多,采撷露香仙茶。背着竹篮走上山头,在白云深处歌唱,指尖采摘茶叶,像恋人一样欢声笑语。陶澍无论是外出求学还是做官,都经常带着家乡的安化黑茶喝。
嘉庆五年(1800年),陶叔秋中了试。嘉庆七年(1802年),钟进士推举翰林院的庶吉士(作为皇帝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解释经书等职责,也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每天公务繁忙时,他总要沏一壶香气弥漫的安化黑茶,朝臣们都要什么茶,尝一尝,赞一口,要一口。1805年,陶澍的父亲去世,孝回到家乡。1808年回北京,带了几袋家乡的安化黑茶(礼茶),还有家乡的土特产。
陶澍和道光帝只差三岁。这时,陶澍被任命为国史馆的编辑。国史馆是学者聚集的地方。陶澍在家用家乡茶招待客人,和诗人交朋友。他关心时政,经常发表惊人的见解。房子里经常有一位尊贵的客人,那就是皇太子宁浩,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在朝鲜工作,我们也有机会接触,于是就成了熟人。当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可以谈论关于家庭和国家事务的一切。1808年,他回到家乡和北京,把最好的茶叶和野生绝菜带给皇太子宁浩。皇太子宁浩轻轻拿起一把茶叶,只见茶叶如鸟舌,黑褐色,油香四溢,连称好茶好茶。又打开野绝菜,一脸惊讶,问:这是什么?陶澍说:这是生长在家乡山里的野菜。又丑又好吃。每年春天才有。王储宁浩问:有多少?陶澍难得一见,说:不多,只有一个山坡有。道光帝两次感受到珍贵的东西,欣然接受。
陶澍还在北京成立了诗社,以茶会友。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节期间,陶澍邀请了北京寒消诗社的几位朋友,皇太子也在其中
1821年,道光正式登基。陶澍事业有成。道光元年(1821年),四川巡抚称陶澍为四川第一(在川东当兵),升山西按察使。并调任福建省法官;同年10月,升任安徽公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道光从多方面了解到,陶澍正直、诚实、勇敢、有才能、公正,是值得朝廷任用的。从此,道光帝对陶澍的信任与日俱增。每次回忆起陶澍家乡安化黑茶的味道,陶澍经常让家乡给皇帝带茶。尤其是陶澍在江南任总督、巡抚期间政绩辉煌,为肃清曹、燕、贺三大部落流弊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道光帝的高度赞赏。1825年期间,陶澍赠送的安化黑茶被冠以著名的田健茶作为褒义,被列为清帝专用茶,意为田字第一茶。等等,有皇帝喝的安化茶田健茶;宫廷礼仪是龚建茶;一般官员做保健茶。
安化田健茶受到皇帝的青睐,并受到宫廷官员的高度赞扬。由于其独特的品质属性和缓解油污、帮助消化等健康功效,迅速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茶农将田健茶做得更加精细。以每年谷雨后采摘的鲜嫩茶叶为原料,至今仍用网筛(固定周长,根据网筛目数大小,筛匀状等18种传统工艺),篦盘,木气叉(除杂、风选),木箱、筐包装,烘笼烘茶(后来用七星炉烘),思茅千斤顶通风,烘干,冷却,年年制作精良,进贡。以此为荣,茶园发展迅速,产销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