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茶马旧道上的情歌 执惠
四川是最早将茶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的地方。《史记》记载,西汉时期蜀郡的商人常以茶等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牛夷邛、莋等部交换牦牛、莋马等物,这条道史称“牦(旄)牛道”。
路线由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崃)、雅安、严道(荥经),逾大相岭,至旄牛县(汉源),然后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西汉沈黎郡治地),渡大渡河经磨西,最后到达木雅草原(今康定县新都桥、塔工一带)的旄牛王部中心。这便是最早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一词源于“茶马互市”。历史上,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茶马古道、青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等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
唐宋时期在大渡河以西的藏区设置一些部落,为了和这些部落进行茶马互市,专门在汉源和雅安治理互市口岸。其中一条路线就是从雅安出发,经天全、泸定、甘孜,最后到达德格。
唐宋时期,青藏道一直是茶马互市的主道。到明朝,由于西北不靖,“茶马互市”的重点从青藏道转到了川藏道。为了缩短运输距离,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开辟了“碉门路”,即从天全经泸定至康定。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又规定卫藏、康巴藏区各部朝贡,必须从“四川路”来京。如此,四川不仅是边茶的主要产地,且成了“茶马互市”的主要贸易区,建立有黎州、雅州、碉门、岩州、松潘五大茶市口岸,川藏茶马古道上形成“茶驮成群,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是在在我国藏区流传的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加上交通条件不发达,高原地区普遍缺少新鲜蔬菜,人们每天都需要饮用茶叶来分解牛羊肉等高脂肪、高蛋白类的食物,并从中摄取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
在藏族地区,人们凡婚嫁之事,请客送礼,茶叶都是最为普遍的礼品;走亲串戚,时常以茶相馈;如宾至客来,请人帮忙,相待饮食中,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少的。在节日活动中,如赛马、摔跤等比赛,尚以茶叶作奖品,奖励优胜者。以及寺庙念经,熬茶布施。茶成为藏族地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于是,雅安藏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
明代川藏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西路”茶道,又称松茂道,由灌县沿岷江上行,过茂县、松潘、若尔盖,经甘南至河州、岷州,转输入青海。
“南路”茶道,又称黎碉道,由雅州至打箭炉(康定)。此段“南路”又分为两路:
一路由雅安经荣经,逾大相岭至黎州,经泸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炉,因其是自秦汉以来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为“大路”;而由这两路上运输的茶被称为“大路茶”。
明朝时期,黎、雅、碉门成为边茶的最大市场,所谓“秦蜀之茶,自碉门、黎、稚,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
另一条是自雅安经天全两河口,越马鞍山(二郎山),经昂州,过大渡河,至打箭炉。因系山间小道,故又称为“小路”。由此路上运输的茶则称为“小路茶”。
由于这条路所经大部分地区为草原,适合大群驮隊行住,故自明至清,一直是川藏茶商驮队喜走之路。
大、小二路在打箭炉汇合后,继续前往西藏。此时的茶道路线是:从打箭炉北行,经道孚、章古(炉霍)、甘孜,由中扎科、浪多、柯洛洞、林葱(原邓柯县)至卡松,渡过金沙江,经纳夺、江达至昌都。然后经类乌齐、三十九族地区(丁青、巴青、索县等地),最终到达拉萨。
雅安
雅安是世界栽培茶树历史最悠久的茶区,又是南路边茶的主产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藏族同胞特别欣赏雅安“大茶”香高味浓熬头好的品质特色。
历史上,雅安茶主销甘孜和西藏,人们习惯称为南路边茶。史料称,宋代以及明中叶以前,川茶大部分运入陕西转销西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