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音乐故事《采茶舞曲》以中国茶韵味展现文化自信

2020-06-16 23:12分类:茶故事 阅读: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央视网、爱上传媒、各地IPTV分平台共同承办的大型全媒体活动《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火热开启了音乐故事作品展播活动。自9月29日起,大型全媒体活动《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面向全国征集而来的音乐故事作品陆续在中国IPTV平台和央视网的《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专区上线。10月27日起,全新改版的央视纪录频道还在每晚的19:02分《9视频》时段进行17首音乐故事作品的大屏展播,次日03:24分、07:43分、16:38分进行重播,将此次全媒体活动推向高潮。“中国茶叶之都”杭州市选送了作品《采茶舞曲》,作为此支音乐故事作品的选送方,浙江IPTV分平台——浙江广电新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非在采访中表示:“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重要的生活方式。随着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采茶是一种充满中国文化意向的符号,采茶由一种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逐步演化成为汉族民间的歌舞体裁。”整首音乐故事作品以“采茶”这一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通过多角度展现中国茶文化的丰厚内涵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作之缘起,周总理亲自改词奠定“浙江音乐名片”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随着小女孩空灵动人的歌声响彻西湖,美不胜收的杭州画卷也随着片中天空与湖面的两相映衬徐徐展开。这首浙江传统民歌《采茶舞曲》,原为越剧《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由浙江籍中国著名音乐家周大风谱曲作词,“在他平生400多首作品中,最满意的两首作品之一,就有这首《采茶舞曲》”,他的儿子周小风在片中回忆道。

  1958年的春天,周大风一个人来到了泰顺东溪乡,每天一边与当地妇女们采茶,一边构思剧本。那时候正是谷雨前的插秧和采茶双高峰生产季节,劳动的景象一下子触发了周大风写山区采茶题材的灵感,于是在1958年5月11日的当夜,他思如泉涌,一口气写出了《采茶舞曲》全部的词、曲与乐队的伴奏谱。这首歌将浙江地方文化特色巧妙的融为一体,韵味十足,一经问世便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然而真正奠定《采茶舞曲》在50年代社会影响力的,便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周总理亲自为其改词“点睛”的故事。

  周总理对周大风说,“我们要体现那种更加美好,更加喜悦的心情”,他建议周大风将一句歌词改成“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就这样,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改词,原先“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的“大天光”和“月儿上”这写实的六个字,从此就换成了“喜洋洋”和“心花放”这写情的六个字。更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经叶彩华老师演绎的《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音乐教材。而这个经周恩来总理改过词的版本,也让《采茶舞曲》从诞生到现在,整整绽放了六十余年的光彩。

  茶艺之今昔,用科技和文明支撑“带来成就感的叶子”

  “小时候我们炒茶的时候,就听着这首《采茶舞曲》”,西湖龙井制作技艺传承人唐小军在片中说到。作为茶叶大国,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制茶工艺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在浙江茶叶资源借道“一带一路”走向海外,让茶叶的科研成果与茶农的致富桥梁联结在一起的同时,也始终不忘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的坚定文化自信,让“茶叶”这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民族影响力的文化载体、生活必需品,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名片。

  

 

  “G20峰会落点在杭州的时候,晚会节目第一个选择的就是《采茶舞曲》。”2016年9月4日,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G20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在杭州西湖景区观看《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其中就有《采茶舞曲》的表演,在优美的夜色下,采茶女手持草帽在湖面上轻盈舞动,瞬间让人穿越时空回到绿色的茶园里。

  很多人对《采茶舞曲》的理解都仅停留于浙江民歌,但这首歌的旋律虽来自越剧音乐,但却不能仅仅称之为民间歌曲,而是浙江当代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经典曲目的代表。时至今日,《采茶舞曲》虽产于中国,但是它已经属于全世界,它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吟唱歌曲,也是绚丽舞台上的优美伴曲,它更是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停牌后会怎样?卖一杯亏9元的瑞幸故事

下一篇:外卖小哥寒冬送来5杯奶茶 背后的故事有点暖!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品茶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