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孩子唱新歌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中心完小,像这样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声总是回响在校园。
地处西南边陲的沧源群山环绕,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人口85%以上是佤族。作为直过民族,佤族的社会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近年来又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大步前行。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如何传承好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成了当地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勐董完小学生中佤族学生占比超过90%,这里就像是一座佤族文化的博物馆。音乐课上的民族舞蹈、歌曲,大课间的韵律操,校本教材里的民族传统饮食……勐董完小的日常课程、学生活动中处处可见精心嵌入其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情澎湃的旋律,配上欢快优美的舞姿,每天的大课间,勐董完小的师生们都会聚集在操场上,共跳韵律操《快乐的佤山娃》。这套韵律操从作曲到动作编排都是由勐董完小的教师们完成的,因为民族风浓郁、简单易学而深受师生喜爱。
校长陈世民工作之余热衷研究佤族民间音乐,自己也时常谱曲、写歌词。一次偶然的机会,音乐教师彭丽春在陈世民那儿听到了他创作的曲子《快乐的佤山娃》,便萌生了给这首曲子配上动作改编成韵律操的想法。
为了给韵律操的动作融入鲜活的民族元素,彭丽春课余时间四处走访佤族民间艺人搜集素材,又从佤族传统民俗活动“打歌”中提炼了经典动作,经过反复改进形成了这套文化内涵丰富的韵律操。
“这套操有很多动作来自佤族人民日常劳动的场景,学生学的过程中不仅从中汲取了佤族文化,还能锻炼身体。”彭丽春说。
精心编排这套文化底蕴深厚的韵律操,是近年来勐董完小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坐落在山区、距中缅边境只有10多公里的勐董完小目前有800多名学生、70多名教职工,是沧源县最大的边境农村校。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勐董完小的教学条件和师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如此,学校仍然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陈世民发现很多学生平常表现得很羞怯,不善于表现自己,“一到开展活动时都躲在一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陈世民和同事们开出的“药方”是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以此推动素质教育提升。
说干就干,在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勐董完小的民族文化教育没多久就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走进勐董完小的创新实践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生创作的各种手工作品和画作。狩猎工具的模型、用木头雕成的佤族重要文化符号葫芦、过去佤族村子里常见的茅草房民居……一件件乡土味儿十足的作品背后,是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摆在众多手工作品间的一本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本由勐董完小自行编写,介绍佤族文化的乡土教材封面颇为简单,但里面的内容却是满满的原创“干货”。
教材编写者、老教师田国锋从教快40年了,亲眼见证了勐董完小几经搬迁,校舍从最初的茅草房变成瓦房再到今天各种设备一应俱全的楼房,学生越来越多,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
陈世民发现,通过学习民族文化,学生们越来越自信了,参加各种活动也更乐意展示自己了。勐董完小也因为工作突出被评为“云南省校园艺术教育示范校”。
“今后,我们要按照‘彰显个性,优质创特’的思路,继续改进工作,让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在边境校。”陈世民信心满满地说。(本报“万里边疆教育行”特别报道组)
下一篇:在雲南安石隧茶叶蛋的做法 东和茶叶网 茉莉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茶叶 茶叶蛋的做法及配料 茶叶蛋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茉莉茶叶